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建筑评论 > 详细内容

白林:王澍建筑(教育)批判(五)

    来源:白林建筑  |  作者:白林  点击量:   2019-01-08

内容导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关键词:全球化、信息化、巴黎美艺、包豪斯、欧美建筑教育、日本建筑教育 概要: 如果上篇是国内学生的角度,那么本篇则更多是历史国际视角来看王澍的建筑教育。现代建筑理念是如何诞生的?巴黎美艺、包豪斯、美国的现代教育是如何走过来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关键词:全球化、信息化、巴黎美艺、包豪斯、欧美建筑教育、日本建筑教育
 
 
概要:

如果上篇是国内学生的角度,那么本篇则更多是历史国际视角来看王澍的建筑教育。现代建筑理念是如何诞生的?巴黎美艺、包豪斯、美国的现代教育是如何走过来的?日本的建筑教育给我们什么启发?从设计的基本概念分析出发,对比王澍“从零实验“”亲手建造”的教育理念和手法,揭示王澍的“从零实验主义”建筑教育思想的错误方向。
 
 
\
 
 
一、什么是设计的本质?
 
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设计的本质?
 
是的,设计一定要理解建造是怎么回事。但是让学生花大量时间自己去建造,这绝不是设计教育的本质。“设计”本身就是建筑师不去直接建造,而用图纸表达设计师的意图而成立的一个职业。
 
设计的概念大致可以分成两段:
 
一、与生活紧密结合的部分;
 
二、为房子建造的部分,也就是工程设计部分。
 
如果说上端是“上层建筑”,那么下端的就是“下层工程”。
 
对一个建筑师来说,评价你的设计水平高低不是说你的(建造)施工图的水平高下,而是你与生活,与人的使用,与自然、与社会、与城市等关系方面的设计是否更人性化,更符合以人为本、符合人们的新需求、新时代的需要。
 
与时俱进地解决人类更深层的问题,更广义的问题,更新出现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以及制造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建造可以说,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快捷。也就是说“建造“越来越没有那么的重要了。王澍的”从零建造“的教育方针、方向的错误导向一看便知。
 
无论是审美,还是功能需求,或是建造方式上都无可避免、不可逆转地要随着时代精神,时代审美而与时俱进不断改变。随着时代的进步设计是需要越来越多的多样性的。但是,它的多样性一定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升级版基础之上的。而绝不是倒退的。回到所谓的“从零建造”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假如你的教育目标定位是培养一群低端建造者、设计者的话,当然,我就无话可说了。否则,你就是一个自闭的,一个彻头彻尾的低端设计导向,是一个错误的导向。也是对许多孩子的职业生涯不负责任的导向。
 
 
 
二、教育的(前沿)问题
 
 
 
建筑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导向?
 
在全球化、信息化、人工智能化的未来大环境下,使得许多建造上、设计上的工作都可以让机器人取代,建筑教育究竟应该怎样改革?究竟教什么?究竟怎么教?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
 
在全球化引发的文明冲突、环境破坏、贫富悬殊三大矛盾日益激化,愈演愈烈的状况下,建筑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究竟能做什么?地球应该什么样?城市应该什么样?建筑应该什么样?建筑师的个性化,和城市的普适化究竟如何平衡?这是我们当下最应该急迫思考的问题。
 
我在上篇阐述了我的“新建筑学”理论体系。与时俱进,建筑学会向着这三个方向发展“工科建筑学”—“艺术建筑学”—“人文建筑学”。
 
站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视野,思考最前沿的与建筑相关的问题时,思考什么才是最先进的建筑教育的问题,最前沿的问题堆积如山,最先进的建筑教育绝不是什么“从零做实验”“从零搞建造”的问题。
 
即使是作为工科建筑学的补充,“艺术建筑学”也绝不是王澍所表达的建筑方向和建筑教育方向。重建一种新的本土建筑学教学体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从国家到社会都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大环境、大背景下,这当然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问题是 “方法问题”,“方向问题”“目标问题”。
 
在方法上,开设一个新的学科方向必须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找到科学合理的正确目标、方法和路线,而不应该是从零自己开始搞实验,用原始的方法搞试验。更不应该是用“造乱”“造恶”“造假”用“破坏秩序”的方法搞教育。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文革的教育改革——就是以“破旧立新”的口实搞教育改革。
 
在方向上,通过几十年的实践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最缺乏的是建筑的基础理论研究。用科学理论做指导的科学方法研究。解决时代提出的新问题研究。以及与新的时代发展、新的科学技术、新的发明创造出的产品的对接问题的基础性研究。新的科技对施工技术的影响研究、对新材料的研究等等。
 
在目标上,更需要培养的目标人才应该是设计性策划性复合型高端人才,而不是低端建造人才。是设计性人才,不是建造性人才。
 
王澍考虑的问题似乎是在新的科学技术进步的先进生产力替代落后生产力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让落后的技术不被淘汰,让落后的方式不被淘汰,如何让落后的、手工的、陈旧的盖房子方式继续存在下去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的时代趋势不可阻挡,新的科学技术不可阻挡,腐朽的陈旧的落后的生产力必然会被淘汰,这是历史的必然。不管你怎样的改头换面,变换花样,也不管是什么样的领导支持你也好,不管你邀请来多么著名的艺术家教学也罢,都改变不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落后的将会被淘汰的必然结果。
 
因此,王澍的建筑造型也绝不代表中国传统审美的方向,王澍的建造方法也绝不代表先进的建造方法,而是代表陈旧落后的生产力;王澍的教育绝不是正确的教育应有的方向,王澍的方法绝不是科学的方法。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设计作为一个专业领域它完成了国家建设高潮所赋予的城市化建设的艰巨任务。一方面城市化继续推进,一方面新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也在转型中不断向前推进,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从大量粗糙向精品高效的方向发展。我们却看到,王澍的建筑教育方向与此背道而驰。办学方式与科学方法大相径庭。
 
 
\
 
 
三、王澍建筑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王澍建筑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建造”。即他常挂在嘴边的,让学生学会自己造房子,做“造房子的实验”教育。可以理解为:这是他的教学目的和育人目标。这个教学目的和目标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说这个“造房子的实验”教育是误导呢?
 
为了更进一步说清楚王澍教育观念的由来。我们先来看一下王澍自己的学习建筑学的经历。王澍由于其自身性格以及他在学校的学习阶段的表现等原因,他没有能够到设计院学习的经历,所以,他需要自己搞清楚房子是怎么建造出来的这个过程。他在之后的农民工工地劳动中,理解了底层建筑施工的房子建造过程。因此,他理解的建筑学习过程就是“造房子的实验”过程。将自己的个别性特殊性理解为普遍性普适性,并将其教育普及化。可以说这就是王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和方法的由来。
 
比如,在王澍的本科教学中有一项做“一比一模型”的教学安排。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将实体建筑抽象化,图纸化,小型化的过程,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将实体的建筑做成小比例的模型,从而理解建筑设计概念是怎么一回事儿。这样的安排才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意义的。因此,这种“一比一模型”的教学安排劳人伤财,浪费时间精力,真的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如果这是一个对教学非常正确的方法的话,国外的建筑教学为什么没有做此项教学安排?如果需要“一比一建筑理解”我们到任何一个施工现场都可以起到这样的教学作用,甚至比你做一比一模型的效果还要好得多。
 
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需要对教学有一个清晰完整系统研究和充分理解,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意义、方法、效果等都需要做出全面、系统、综合的理论考察,和案例研究分析后才能进入探索实验,同时也需要考虑对其他教学内容的正面负面的影响等进行评估后才能实施。此外,还需要及时反馈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做出及时的调整等等。以所谓“实验建筑”的名义——异想天开、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就是一种胡闹游戏,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误人子弟的做法。
 
王澍十年的建筑教学实践证明:其目标、方向、方法、路线都是不正确的。王澍的实验教育既不尊重传统,也不尊重科学;既没有前人的参考,也没有规矩的章法。给人的感受就是忽悠学生,糊弄上级,耽误学校,误人子弟。他究竟在实验什么?他究竟能实验出什么?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建筑的根本问题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首先,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其次,才是教学的方式、方法、方向的问题。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而决不可以拍着脑袋,异想天开地随意安排,任意实验。因为你的教育关系到多少学子的职业生涯前途,事业人生命运的大问题。对学子们的职业生涯负责,对国家、对社会、对未来负责是对教育者最起码的要求。
 
 
 
四、巴黎美院体系与包豪斯体系
 
 
我们需要对现代建筑的起源做一个回顾。
 
15世纪之前,欧洲建筑教育与中国传统建筑教育模式基本相同,以师徒传艺方式进行。之后开启了巴黎美院的建筑教学体系,是将建筑教育与美术教育同等认知的教学体系。巴艺建筑教育的问题是,太注重图面表达,把设计图视作艺术品,一张好的效果图更能获得老师的好评,而空间与构造则是巴艺的弱项。巴艺推崇的古典比例、空间秩序等对现在的建筑设计教育依然有实质性意义。
 
美国的巴艺体系代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路易斯康对现代主义影响举世公认。他将古典建筑的法则灵活运用在现代主义建筑当中,厚重的质感,空间的秩序以及光影的迷离效果让枯燥的现代主义方盒子产生了新的生命力。
 
包豪斯体系的起源是现代主义,起于19世纪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上的突破,也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动力。工业革命之前产品从构思、制作到销售全都是工匠的工作,工匠的工作包含设计,即工匠也是设计师。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分工细化,设计与制造分离,制造与销售分离。设计开始获得独立地位。艺术家对工业产品设计美感的不满,催生了包豪斯的诞生。
 
包豪斯首任校长格罗皮乌斯认为,形式必须追随功能。而后任校长密斯由于过分注重现代技术等使得包豪斯沦落为一所技术学校,后被迫关门。
 
但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
 
1、艺术与技术统一;
 
2、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3、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
 
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理性的思维,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奠定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坚实基础。
 
随着二战大量欧洲人移民美国,格罗皮乌斯和密斯一个进入哈佛大学,一个创办了伊利诺伊工学院建筑系。他们分别代表巴艺,和包豪斯。一个是设计教育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结合较弱;一个便是否定历史与学术的重要性。 
 
格罗皮乌斯认为学习历史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而德克萨斯大学的建筑教育混合了包豪斯与巴艺体系,美术课沿袭巴艺,而设计课和包豪斯一样,将建筑史与设计课分开,通过建筑教育改革开始重视建筑史对设计的重要作用。
 
1、建筑教育不只是培养职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学术素养;
2、巴艺和包豪斯都不是唯一的路,应该结合两者的长处;
3、现代建筑设计教育是可以教授的。
 
发现可以通过分析现有的建筑实例得到一套实用的建筑理论。根据这些理论进行改革的课程计划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他们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建筑教育道路。进一步又探索了学术与实践的关系。其中被尊称为“德克萨斯骑士”的探索者批判了包豪斯体系只注重实践而轻视学术,学校存在的意义最核心的还是在于学术,应该利用学术去指导实践。
 
德克萨斯骑士探索出的建筑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学术价值的现代教学体系。中国的建筑教学体系沿袭了包扎体系,但却并没吃透包扎体系学术性建筑教育的精神。此外,也没有很好地探索出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致使中国的建筑教育落后于时代,甚至落后于日韩等。
 
 
\
 
 
五、日本的建筑教育特点
 
 
这里简说一下日本的建筑教育。
 
日本的建筑设计水平之高国际公认。自然也反映了日本建筑教育水平的高低。日本的大学教育体系基本是“国立、公立、私立”三级结构。国立大学占主导地位,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两所国立大学更是世界名校。但在建筑教育方面,东大和京大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方向(有一种说法两校是战略性互补结构)。
 
东京大学更偏重建筑实践教育,而京都大学更偏重理论研究教育。日本二战后,形成了以丹下健三为首的东京大学建筑实践为基础的培养大师的建筑教育脉络,培养出了矶崎新、黑川纪章、伊东丰雄、隈研吾等一代又一代世界级建筑大师。
 
而京都大学却诞生出了以西山卯三为代表的建筑理论研究学派。“建筑计划学”理论作为其研究成果已经覆盖整个日本的建筑教育体系。日本几乎所有的建筑系大学的教学体系都深受“建筑计划学”理论影响。“建筑计划学”理论不仅奠定了日本的建筑学教育的思想基础,而且对整个建筑设计实践以及日本的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为日本的建筑学基础理论构建、发展和普及都做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
 
此外,在第一线从事建筑设计教学的教师基本由两种背景的教师构成:一部分教师需要拥有以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为背景的学术方向和学术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必须能够从理论上、方法上进行设计教学。
 
另一波教师则是来自于在建筑设计市场上拼杀出来的设计实践者。他们都拥有自己的设计事务所而具有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的学者型著名建筑师。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开设设计事务所的老师和社会建立一种更紧密更有效的联系。而更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职选择。
 
这个教师体系的理论依据是: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能够在专业上真正健康的成长。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市场”双来路的教学思想、理论、方法才充分体现出了建筑学专业的专业特点,符合建筑学专业特点的教学规律。
 
安藤忠雄这个没有任何学历的在野建筑师之所以能够被聘请为东京大学的教授,就是因为他是设计市场中拼杀出来的“野武士”建筑师。即“实践派”建筑师。(而我们的建筑教育却恰恰非常缺乏这样的思维)
 
英国AA的建筑教育体系是全球化视野下,最成功的精英建筑教育体系。它真正理解了全球化,理解了建筑教育的本质,理解了建筑学精英教育的秘籍。说穿了建筑学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受教育者深刻地认识并独自发现“人、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深层相关关系。篇幅所限,关于英国AA的建筑教育我们将留到下回分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究竟从包豪斯的理念中,我们应吸收些什么?
 
从欧美的教学探索中能借鉴些什么?
 
从日本的体系学习哪些?
 
从我们老八校传统中延续什么?
 
从他们的探索中可借鉴的东西有什么?
 
它们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它们没有意识到问题是什么?
 
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是什么?
 
艺术学院所具备的天生优势又是什么?天生不足呢?
 
中国与欧美日的国情不同,建筑教育也决不能照抄照搬。你培养的学生在中国社会中的定位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作为一个欲创新、要实验、想探索的教育者必须深思、必须回答的问题。
 
 
六、王澍的教育实验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综上,欧美发达国家都有很成熟完善的建筑教育体系,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学习借鉴。但是,王澍除了在所谓的“自由主义,民主制度”请艾未未来注入非常错误的基因以外,并没有将国外整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系统的成功经验导入整体的教育理念设计。而错误地利用“民主、自由”的概念,开玩自己的异想天开、夜郎自大、随心所欲的所谓“原始实验”,以此摆脱正规的教育系统管理。温故知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拍脑袋出新招绝非正途。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王澍的建筑教育。他所谓的“教育实验”究竟从实验中获得了什么?“教育实验”着实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是一个很科学的问题。你的实验,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究竟都做了什么?还是一种经验式的非科学式的实验,跟着感觉随意走的实验?
 
学校教育本身就是将对事物的学习概念化、抽象化、效率化、系统化、体系化、科学化的过程,将教学的研究成果具体化的产物。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提升、进一步改进的过程。任何一个学校的实验教学都绝非是从头开始试验的过程。
 
因此,对于王澍的理解,要么他就是真的缺乏科学素养,真的不知道科学是什么,教育是怎么回事;要么就是偷梁换柱,以教学实验、实验建筑的名义,做随心所欲的设计。“放养”学生的教育。如果是有计划,有安排,有前期探讨,有理论研究前提下的“放养”,这是可以的。否则的话,那他很显然就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艾未未的“什么你们现在已经就都是大师了!”的说辞,这哪里是一种教学。分明是一种忽悠一种胡闹而已。
 
 
 
\
 
 
七、结语
 
建筑教育也好,其他教育也罢,没有广阔的视野,你就看不见未来。没有科学的理论,何来正确的方法。就方法论而言,应该首先对既往的(国内外)教育体系给以充分的科学考察和梳理,研究和分析,在充分理解了中外既有建筑教育的思想、理论、方法、路径,所获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在自身现有条件下的正确道路。
 
古人留下的温故知新就是科学的方法。纵观既往建筑教育的历史,横察中外建筑教育的事实,摸准自身的现实条件,关注社会的发展方向,踏稳脚下的每一步路。任何缺乏大量前期研究的实验,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实验,都是不正确的,不合理的,不科学的方法。也是不会成功的。
 
总之,没有研究能力作为基础,建筑设计实践不会走远;没有基础理论的支撑,建筑设计创作不会有真正的高度;没有学术批判的态度,理论水平难以有实质的进步。(完)
 

上一篇:白林:王澍建筑(教育)批判(四)
下一篇:白林:王澍建筑(思想)批判(七)

热点

    白林:王澍建筑教育批判(一)

    白林:王澍建筑教育批判(一)

    王澍的建筑教育代表未来的方向吗?“伟大”破土于自我完善的能力,“自信”奠基于包容并蓄的精神。所以,拒绝批判,就是扼杀这个时代通往美好之路的希望。

    白林:安藤忠雄光与影的精神

    白林:安藤忠雄光与影的精神

    建筑是一个与天、地、人相关的所有事物都无不相连的领域。我总感慨的一句话是:“建筑太简单,建筑太复杂!”因为,建筑是思想的容器,是文化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