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建筑评论 > 详细内容

白林:王澍建筑教育批判(一)

    来源:白林建筑  |  作者:白林  点击量:   2018-12-10

内容导读: 王澍的存在其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举个例子。 我们做一道料理红烧肉,一般来说肉都会有腥味,为了消除这个腥味,我们就会在煮肉时放一些作料:花椒大料葱姜蒜等调味料。最后,我们会获得一道味道很好红烧肉料理。但是,注意,那个花椒大料是不能吃的。而且不能放太多的...

白林:王澍建筑教育批判
王澍的存在其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举个例子。

 
我们做一道料理红烧肉,一般来说肉都会有腥味,为了消除这个腥味,我们就会在煮肉时放一些作料:花椒大料葱姜蒜等调味料。最后,我们会获得一道味道很好红烧肉料理。但是,注意,那个花椒大料是不能吃的。而且不能放太多的。它很刺激,很有用,它不可或缺,它是调节味道用的,但是绝不能放大它的作用。王澍的建筑就是那个“大料”。
 
“伟大”破土于自我完善的能力,“自信”奠基于包容并蓄的精神。所以,拒绝批判,就是扼杀这个时代通往美好之路的希望。
 
王澍的建筑教育代表未来的方向吗?
 
北京交通大学逼我退休。一个有非常热情教育的人,能力、精力、体力、学历超强的教授没事儿干,没事找事,做点研究!望尽天涯无知己,守门家龟夜听经。静静地做点“野生思考”研究。古训“枪打出头鸟”,研究王澍。
 
关键词:建筑教育、科学思维、方法论、创新、建筑理论体系
 
一、央美的建筑论坛
 
——2018年11月2、3日,中央美院举办了一场大型国际建筑学术论坛《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国内外建筑大师云集,库哈斯、矶崎新、王澍以及教育院校院长、院士、教授、学者等高朋满座,盛况罕见。大师们对建筑思想、建筑教育与实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的发言都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王澍作为国内外建筑界关注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他做了关于建筑教育的精彩演讲,一篇《王澍谈中国建筑教育》在网上流传。我读后深有感慨。
 
王澍大面积地被知名源于他获得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最近几年,他的出镜率越来越高,被各种媒体放的很大,影响力越来越广。普奖得主身份之外,他还有三个身份:
 
一、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教育工作者;
二、业余搞建筑——业余建筑师(自称);
三、搞学术研究——学者。
 
我本身也做同样的工作,故特别特别好奇,多有关注。
 
二、好奇王澍
 
我观察王澍他有三大优点:
一、敢于打破传统,闯业创新;
二、敢于坚持自己,持之以恒;
三、敢于知行合一,狂说猛做。
 
“敢”是他的关键词。此外,与众不同的是,他能深谋远虑进退有戏。他性格特点:敢说能说;敢做能做;敢想能想(要好好向他学习)。判断一个人无外乎听其言,观其行,查其往,读其思。
 
王澍:
一、创出了独特的设计;
二、开始了独特的教育;
三、开启了极端的语气;
 
王澍确实是一位开创式的人物。
 
这篇文章是对王澍建筑教育演讲的“听其言”分析。主要围绕发言内容。不免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不过,我们会在第二篇 “观其行”…“查其往”…“读其思”等文章中作出补充。和大家共同探讨建筑的话题中,尽最大的努力把王澍的建筑观正确地读解清楚。帮助年轻学子们透彻理解建筑和教育。我想,这是大家想看到的,也是建筑学术所需要的,更是未来建筑教育所必要的。
 
三、听其言
 
他央美的发言长了点,无法一一列出。王澍要表述的主要精神归纳起来就是:
 
一、中国的现代建筑都不好,都不对,“我们看到的好建筑在中国极其少,基本上都是破坏性的。”“中国的城市都得了癌症,都已经癌症晚期。”而我才是代表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中国建筑的未来。而且是自然传统文化的创新者。
 
二、中国的教育都不好,都不对,受了国家教育的孩子“脑子都坏掉了。”我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三、王澍对建筑教育的理解就是“建造”。他说“我是一个强烈的反体系反结构的建筑师。”“我甚至对专业这个词不感冒,所以我叫业余建筑师”。我的分析:前一句是真话,后一句是假话。前一句是真意,后一句是演戏。他说这话运用的就是 “矛盾结构”。说深层一点,建筑的根本说到底就是关于人类生存的知识体系。其中它完全离不开结构、体系。你自己不也就在体系中吗?你反体系,反结构,强烈的反┉。这是多么可笑的事。
 
其实王澍的许多观念都是错误的,需要指出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篇幅所限,不一赘述。
 
他一直在强调“建造”、“工匠”,认为建筑就是建造。建造其实就是一个关于房子怎么盖起来的技术过程系统。它也是体系性的。要了解建造跟着一个施工队很快就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建造没有什么深奥的东西,王澍自己不就是这么学懂得的吗!尤其是他所说的那个建造,更不存在什么高科技(如果说鸟巢、央视大楼、或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或者厡广司的京都车站等这里边的建造应该还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其实,没有必要在大学里花那么多的时间在建造上。否则,发达国家早就这么做了。日本的做法是学生大学毕业后,第一年被派遣到施工工地做一年现场设计,就彻底掌握了设计与建造的关系。而其实在大学里更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这也就是建筑学专业比其他专业要多学一年的原因。
 
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当然需要了解建造,但最重要的不是自己会不会建造,建造出多少花样,而是要清楚地了解建筑是什么?设计是什么?设计和建造是什么关系?应该设计什么?建造成什么样?为什么建造成这个样?背后的文化逻辑是什么,思想逻辑是什么?王澍显然没有搞明白这些关于 Architecture 的深层次的问题。
 
四、大师矶崎新告诉我们什么呢
 
矶崎新央美学术论坛演讲
图一 矶崎新央美学术论坛演讲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日本建筑师矶崎新此次论坛所讲的内容。——矶崎新不愧为是真正的思想大师。他从建筑一词的翻译中,考察出了西方建筑学的真谛:Architecture ≠ 建筑。他用两张PPT就讲清楚了西方 Architecture 的概念,即:艺术家、工程师、战略家。他提醒了我们,但是又有多少人听懂了呢?而王澍怎么说的呢?“其实我觉得翻译得蛮准确的。……”他丝毫没有察觉出自己的认知与这些真正大师的巨大差距。
 
在我看来,他只是做了自己喜欢的拧拧巴巴的建筑,自己也没搞清楚怎么就获奖了呢?说的难听一点,他自己真的没有明白为什么我就获得了普利兹克奖,而矶崎新这样的真正大师却不如我。所以,他异常吃惊,获奖感言:“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中国绝大多数的建筑人、建筑师、建筑学者们或许也都非常吃惊。这个话题我们会在其它篇章细论。
 
今天讲的主要还是建筑教育话题。“在中国这个地球最大的实验场,做建筑师,搞建筑教育到底应该讨论什么问题?”他并没有回答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但他的行为已经给了答案。就是把“学院”搞成了一个自己随心所欲的独立王国。“老师我一个都不要,宁可一个人开始。”“我找的第一个老师就是艾未未老师,我俩奠定了整个学院的基调。”
 
建筑教育的本质其实是让学生坚实地建立起实物建筑与图纸之间的概念性关系,它是个什么关系。作为方法论需要搞清:设计图究竟意味着什么?图纸是怎样成为建筑的?建筑还原成图纸它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当然还有很多的内容,但这是最最基础的)。
 
谈建筑教育,离不开教育者本身的受教育经历。根据公开资料,王澍大致的经历是,东南大学读本科,读完硕士,毕业后没有去工作。他主要的“建造”知识和经历应该是在建筑工地,之后又到同济大学拿了一个博士学位。然后到杭州中国美院教书,做设计,开启了他的建筑实践和建筑教学。
 
五、质疑王澍的教育
 
我对王澍的建筑教育有三点质疑:
一、王澍的教育究竟是现代教育还是原始教育?
二、他的教育理念是否代表中国未来教育的主流方向?建筑教育方向要向诡异化,个性化,非理性化方向发展吗?还是向着重功能、讲美观、更科学、真人文的方向发展呢?
三、王澍,他究竟是不是个适合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王澍做了许多的非常规的设计、非规矩的事情,甚至非法律允许的做法,但在普奖的光环下,它却变成了正确的、好的、对的事情。而且它会把这种思想观念做法,传授给学生们,这会对初出茅庐的学生们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令人担忧。
 
近些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建筑究竟为谁服务。其实,为什么人的问题才是根本的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本质问题是:建筑是建筑师的建筑,还是建筑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建筑。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建筑师价值取向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基础的问题,也是深层的问题,方向的问题。建筑教育更是这样的问题。
 
六、方法论的问题
 
王澍的建筑教学实验完全是从零开始的。而不参照任何前人的成果,以彰显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创新的,独创的。这看起来似乎很有开创性,但可以肯定地说,他的做法是错误的,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涉及到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从根本上讲,一个没有任何理论支撑的实验,都是一种胡闹。也就是说,将原本的教育体系完全彻底的推倒重来,从零做起,这种说法做法,在科学方法论上都是非科学,非理性,非正常的,其实也是不可能的。在现实世界也不存在这样彻底孤立存在的事物。就像一个新生儿的出生,看似他是一个新的生命,但他一定是有“他爸他妈”的。这就是世界的根本逻辑。科学理论告诉我们,原始创新也绝非是无序乱来,从头胡搞,胡乱实验,走哪儿算哪儿。而是首先搞清来龙去脉,爹妈是谁?温故知新,有序推进。
 
建筑教学的改革也是一样,在顺应新的时代要求下,也要对前面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国外的案例深入研究,在理论搭建的基础上,然后进入实验探索。当下需要转型、升级、改革、创新,需要有突破,但仍然需要延续好的,改正错的,需要有序进行,需要有理论、有理念、有方法的支撑。这不是你反体系,反结构,不感冒就能做成的。2000年至今,十八年过去了,毕业生也应该有十几届了,这里走出的毕业生究竟怎样?这个实验究竟有了怎样的结果?是否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按理对社会对公众对未来想要进入学校的人也应该有一个解释才对。
 
我认为,当前中国的建筑教育的重点和方向应该是提升质量,提升水平,提升理论,提升科学素养,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而绝不应该是投入大量时间做建造。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根本问题。难道让我们未来培养出的建筑师们都去做奇奇怪怪,宁宁把把,歪歪斜斜的建筑吗?做只要表达自由个性,而不遵守法律规则的“业余”建筑师吗?这是一个方向性问题,也是一个基本的问题。
 
 
七、他不喜欢教育,更喜欢设计
 
从王澍的言行可知,王澍并不懂什么是现代教育。他要从零做教育,从零探索,从零实验。这个想法是很可笑的。从根本上讲,教育的归教育,设计的归设计,专业分工才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根本原则。而王澍说改造中国的建筑教育——“重建一种中国当代建筑学院”。如果真想“改造中国的建筑教育”那就更是需要先做大量的基础性研究。搞清哪些需要延续?哪些需要去掉?哪些需要修正?哪些需要加强?但这些工作他都没有做。而全心投入了设计。
 
作为一个大学的学院院长王澍应该全心全意地投入在教育上。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全力以赴不遗余力地投入都不一定能做好,我们看到的王澍,他却是一门心思地投入地在做自己的设计。他做了大量的设计——所谓的“实验”。这就注定他不可能认真负责地做好教育。
 
他讲出的教学过程,基本就是随心所欲、放任自流,随他而去。他自己也说,根本就没有教学大纲,更没见他讲过,对国内外的建筑教学案例的考察研究,更没听到他们的教学研讨、总结、教研报告。这些应该是必不可少的最起码的基础性教学研究工作。看来,他并没有做。说的可能有点极端,在我看来,王澍就是打着做教育的幌子做自己极端个性化的建筑“实验”设计而已。说:“一直特别低调,埋头做实验”,从科学的角度说,所谓实验必须是在科学方法、科学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做实验。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验其实都是一种胡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项目就是支撑建筑理论科学研究的制度性安排。如果是实验,必须是科学性的,没有其他。而拍着脑袋做的所谓的“实验”,所谓的探索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用“业余建筑师”的说法来敷衍,那就更是问题。
 
这里顺便讲一下当下我们建筑教育和学术研究上的一些问题:大学里的基础理论研究非常缺乏,水平之差令人吃惊,基础性研究几乎无人问津。从建筑学院到设计院普遍存在:用设计实践代替学术研究,用多做项目来敷衍教学投入。跟风国外非常之快,理论创新乏善可陈。大师院士年年都评,教授博士比比皆是,学术论坛互相吹捧,学术杂志各自为政,学术批评基本是零。
 
在这样的学术秩序和环境下,王澍这样的狂人自然如鱼得水,如入无人之境。他借助普奖,执掌院长,哗众取宠,媒体助长,口无遮拦,狂施影响。实质上,他许多认识不当,概念有误,学术有错,方法不科学,方向不正确。在建筑学术领域特别是年轻建筑师和年轻学生中造成极其混乱的影响。王澍关于教育的发言,在网络上大肆流传,其影响广泛令人忧心。王澍的教学思想及其办学体制机制的做法、方法手段并不科学、并不合理,并不正确。
 
八、新事物都有“爸妈”
 
在这里对年轻人补充一点基础知识。众所周知,理论出自实践,源于实践。没有实践不可能有理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但是,我们却不能忘掉我们处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和有着无数实践积累的世界。极端地说,没有一个事情是应该从零开始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和前面的事情,其他的事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换句话说,一个新事物的诞生是一定有这个事物的“他爸他妈”的。
 
在现代社会、现今世界任何事情没有任何理论支撑的做事,其实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存在的,当然也就是不科学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这种关系的存在。错误地理解,以至于自己胡闯乱搞,从零探索。其实这就是缺乏科学思维,缺乏理解现代社会概念的愚蠢做法。所以才有不朽的名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创造出真正有创新价值的东西。

白林建筑新建筑学体系框架示意图
图二 白林建筑——建筑学理论体系框架示意图
 
建筑学,确实是一门非常独特而复杂的学科。既需要大量理工科的知识和能力,也需要很多形象艺术美学的知识和思维,同时需要海量的人文哲学思想方面的知识和修养(见白林建筑——建筑学理论体系框架示意图)。建筑学涉及的面极广,牵扯的事极深,要求的学问极高,一般人想学好确实很难。它即需要高深的理论基础,又需要反复深入的实践经验。
 
因此,建筑学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很难教的一门学问。这是事实。这就更需要我们以科学思维按照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来推进建筑教学工作。
 
九、科学思维是教育者的基本素质
 
那么,什么是科学方法?什么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就是以基础调查研究为依据,基于调查研究所获得数据下的理论指导,而进行的建筑设计教育实践活动。而王澍做的这些做法显然不是科学的方法,更谈不上是科学研究了。说直白一点,王澍没有什么理论水平。
 
为什么这么说呢?
 
至今,没有看到他的任何基于科学研究为基础的系统理论阐述。他的发言基本就是信口开河,随心胡扯,许多事情言过其实。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
 
这一点,从他的博士论文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博士论文是一个学者教授的理论工作理论水平的基础之基础。他的博士论文完全不合格,没有任何科学成分可言。没有任何以调查研究的实际数据为基础的论述,没有任何可以被后来研究者参考的学术价值(关于王澍的博士论文我们后续详论)。如果真有学生研读参考,那么只能是误导学子,坑害学生,错误学术,贻害无穷。
 
不过,王澍作为一位有特殊设计经验的建筑师给学生代设计课,或许是一位有个性的好老师。但是他确实不适合做一个大学教育能把握整体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学科方向、指导学术路线的院长。因为,或许他有艺术天分,能做出不一样的设计,但他没有科学素养,缺乏真正严谨的科学思维,更缺乏真正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以此说他没有什么理论水平其实一点都不过分。
 
改造中国的建筑学教学是王澍的教学目标。却没有看到他的关于最终要培养怎样的建筑师这个目标。那么,就会让人有一个疑问:你究竟是在利用教学做设计呢?还是,真的为了教学做案例性的实验呢?还是以实验为名,掩盖自己极端个性的设计呢?
 
——我们要了解王澍的教学情况,其实只要看一下他的教学投入和设计投入之比就很清楚了。“我们一直在埋头做各种实验”王澍说。如果是教学实验的话,之后应该写出正式的教学实验报告,发表学术论文,向外公开其学术成果。阐明你的教学实验过程、结果和学术意义,学术价值何在?如果是设计的话,那我们对他的判断是对的:他并不喜欢教学,而更喜欢设计。以他的说法为依据,说明了他并没有做多少教学性实验。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他有相当的设计成果,而没有教学研究成果。
 
从他的发言也可以看出他一直在做戏剧化的表演。“我请的第一个老师——就是艾未未老师”。不过,我还是真心地希望他能够拿出更多的在教学上的投入和成果来说服我们大家。我的看法是:其实,他一直在埋头做自己的设计,而并没有拿出多少精力来做真正的建筑教育。
 
写到这里,我想提醒一句,本文的目的并不是一味地批评王澍,把他批倒批臭,而是要指出他教育理念上的不正确观点和做法。这里批了王澍的很多问题,但并不代表他没有优点,相反他还是具有许多常人不具有的优点。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他很有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突破精神,第一个吃螃蟹者的精神。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在这个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也是值得提倡的一种精神。
 
结 语:
 
中国现行的建筑教育,虽然让王澍说的很不堪,但有的看法有同感。当前大学里的建筑教育,确实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动力,存在结构性的问题,甚至呈现出了一种惰性的状态。需要改革,需要大大的改革。那么,中国建筑教育的明天靠谁呢?靠一个王澍吗?不可能。也不应该。我们通过对王澍的分析,基本可以判断:王澍的教育是个性化的,非体系的,非现代的,非主流的,甚至是非基础的教育,他的方向绝不能代表中国建筑教育的方向。教学可以自由探索,但要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王澍的建筑和他的教育都有问题,而没有人敢批评他,这是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有获普利兹克奖的“尚方宝剑”,因为他有同济大学的博士学位,他做了获奖的建筑作品,他做了十年的学院院长,他接受了非常多的采访。他有这么强大的“权威机构”后台支撑。那么,我们将在下一篇深入他的这些“后台”,去探寻一下王澍的思想和支撑他思想的这些权威机构的问题。敬请期待。(完)
 
篇外小议:王澍的“民主”意识
 
我注意到了王澍在发言中几次讲到“民主”。
 
一、学生做作业选材料,选了“可乐”瓶,“这是通过一个复杂的‘民主’筛选过程,最后选出的材料”,表明一个学生作业选材料都是民主方式的。
二、“我们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老师们愿意教什么就教什么。这确实很民主。
三、“建筑学院的大民主:评图…”。
 
你看,他的做法都那样的民主!但是,王澍的一个抱怨——“我们院长担了很大的责任,今天这个事情还没有完,‘你怎么批的?犯了很多规的建筑怎么批的?’等等,到现在为止没办法给纪检组织一个合适的交代。”这是王澍的原话。在我看来,应该是他们没法给法律一个“合法”的交代,这个事情是不合法的。象山校区那么大的项目,却是一个不公开,不透明,不程序,不民主的方式完成的。就是说王澍以“非民主”不合法的方式拿到了这么大的一个项目。我想,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上边说的这些民主都是“假民主”,装样子的民主。王澍的虚假之心昭然若揭。
 
更可笑的是,王澍还公然鼓动中央美院的朱锫院长,也做一个同样违法的建筑。这种事怎么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呢?

上一篇:白林:建筑师青山周平“新家族的家”是个什么东西?
下一篇:白林:王澍建筑教育批判(二)

热点

    白林:王澍建筑教育批判(一)

    白林:王澍建筑教育批判(一)

    王澍的建筑教育代表未来的方向吗?“伟大”破土于自我完善的能力,“自信”奠基于包容并蓄的精神。所以,拒绝批判,就是扼杀这个时代通往美好之路的希望。

    白林:安藤忠雄光与影的精神

    白林:安藤忠雄光与影的精神

    建筑是一个与天、地、人相关的所有事物都无不相连的领域。我总感慨的一句话是:“建筑太简单,建筑太复杂!”因为,建筑是思想的容器,是文化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