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实习生活 > 详细内容

01 试用期总结-(KSS)-在所半年大致的工作内容及心得

    来源:白林建筑  |  作者:KSS  点击量:   2015-04-10

内容导读: 状若朽木不为雕,名曰顽石休转移 玉经琢磨方成器,人遇良师会真意 路漫漫兮未可期,皓月共赏当见立 天色难明心长明,星露渐寒且披衣 一、表格 (工作内容一览表) (此员工在所进步一览表) (关于取消一级建筑师认定的讨论) 二、图 (lose...

 
 
状若朽木不为雕,名曰顽石休转移
玉经琢磨方成器,人遇良师会真意
 
路漫漫兮未可期,皓月共赏当见立
天色难明心长明,星露渐寒且披衣



一、表格
\
(工作内容一览表)


\
(此员工在所进步一览表)







\
(关于取消一级建筑师认定的讨论)




 
二、图


\
(lose别墅平面1)






\
(lose别墅平面2)






\
(lose别墅平面3)






\
(事务所平面草图)






\
(事务所平面绘制)





\
(事务所立面)





\
(楼梯和卫生间平面)




 
三、文章
 
2014-7-11KSS

“我”的“道德”
 
     我想借着这次做总结的机会把我关注过的两个主题联系在一起,这应该足够作为现阶段我的思想报告。

一、我认识的“我”
        历史(从开始到现在):我开始认识自己这个过程是发生在我大二的时候,对现在影响也最深。那时候,这件事情的动因是兴趣爱好让我和其他人的观点分歧越来越大。大部分人认为不应该把时间花在对自己前途不利的地方,应该不断地做正事儿,也就是那些别人告诉你要做的事。无顾忌地一个人玩耍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我变得有些孤独。为了打破这不曾有过的孤独,我试图把自己分成两个部分,拥有两个可以切换的人格。当然那不可能做到,后来我用一篇童话总结了那段时间,名为“狐蜢”。在当中,我把自己更想获得智慧的那部分比喻成狐狸,更想把握自己前途的那部分比喻成飞虫。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全部的我,一只力量微弱的小飞虫,即“狐蜢”。我描述了我在认识自己的“形象”的过程之中,转变成了孤独的容器(狐蜢拆字为孤独皿)。那时的观点无疑是悲观的,但却给了我认识自己和平衡自己的开始。

  认识”我“的意义:真要算的话,上述决不能算是我认识“我”的开始。当一个人具有充分意识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自己从来不曾推动过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面临的选择是我是否去评价自己得来的这个“我”的优劣,是否做出修正。这个选择衍生出来的就是做这件事情的方法论。
 
 认知我:我是这样认知这个受到广泛认同的“我”的。主体就是我的”人生,几十年的生命活动。这里的“我”认同了自我是身体和思维的结合,而不是思维或者身体的单一存在。思维离不开身体,因为我无法思考一个既不是语言、逻辑,也不是图像、声音等感官不可处理的东西,思维依赖于身体这个感知之源,这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表象世界的说法。那么“我”和外界的主要交流方式是感知,行为不过是互相影响感知的形式,也是感知的表达。我想先做出一个推论:生命的有界在于感官的有界,生命的无限在于感知的无限,思维和活动赋予他们创造性。我们通过有限定的方式去感知这个世界,从一个点出发,每一种方式都能得到无限种可能。经过简化,思维对这些材料的处理又极富创造性(高级随机)。之所以认为活动具有创造性是因为我参加过各项运动,参观过艺术创作,认同天赋和创造性超越思维的存在。
 
形驱我:身体和自我的对话之密切远远超乎我的想象。食欲,性欲乃生存之大欲。从实际作用上讲,这两者的需求伴随着明显的周期性。前者是能量供给的需要,后者则是为了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繁衍后代。当然我还有肺,耳,眼,皮肤,鼻等等感受器官,它们决定了我的种种需求。 有一种价值观就是“我”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调理自用(调节到和谐的状态),各有裨益。有的人不享受音乐,有的人不是吃货,有的人忽视美的景色,想想兴趣爱好广泛确实能有不错的效果。我曾经试图去好好培养自己更多的兴趣爱好,例如音乐、绘画,最后发现身体决定的爱好无法满足更高的价值。这种价值能够保持的条件实在太苛刻了,以至于一个理性的人无法做到。值的肯定的是,当把跟随自己身体的欲望并调理自用这种价值作为次要价值时,情况又是很好的。你可以把它当做一种习惯,随遇而安,与你的最高价值不相冲突。
 
情意我:愤怒,嫉妒,爱被表扬,残忍,爱,畏惧...我的思维在进化史的长河中被刻下了种种情意。不管它们的产生的原因什么,保护自己还是生存繁衍的需要,我都不会全然地肯定或是否定它们。我能做的就是应用它们。站在某一个角度,我就能找到如何控制这些情感方法。这东西说起来比做起来容易很多。当我认清这个问题的时候,开始尝试着不再对任何人生气,把所有的嫉妒转变成理性或者赞美,幸灾乐祸转变成同情,结果证明我只能成功个三分之二左右。比起形驱我而带来的兴趣,我更愿意和父母一起旅行,或者享受一段拥有爱情的时光。(由于爱情和亲情还涉及自我认同边界的外化,所以这里的爱我指的是我喜欢爱别人的感觉,而不是真的爱别人)。历史上不乏许多花间派骚人把这种情意我作为自己追求最高价值的角度,但我不是,我把它定义为我最亲密的价值。
 
自我认同:引用“自我认同”这个概念,即站在什么角度思考问题,认为什么是“我”。一般情况下,我会认同目前第一视角的这个人是我。因为我看不到自己的全貌,能感受身体所有的感受,并且我能够控制自己。也就是说这时候我认同了认知我中所叙述的思维和身体的结合。但是当我躺下来闭上眼睛的时候这种认同就不再那么明显,我只会认同眼前的黑暗和思维是我。我做过一个假设,如果我一辈子都是盯着另外一个人看,他做什么我都和他在一起,感受到的都是他的感受,也控制着他的行动,而自己是无知觉的。这种假设中的我就像是一架有思维的摄像机和感受机器,那么我一定会认同那个人的身体。这类似于有些游戏玩家在游戏里捡到好装备比捡到钱还要开心一样。所以我会问一个问题,这个受到广泛认同的“我”有那么重要吗?能够决定我的价值观吗?于是我又做了一个假设。前提是科学技术非常发达了,能够复制完全一样状态的人体。过程是每天晚上趁我睡觉的时候让我消失,然后同时创造一个一样状态的我。结论是我会当这一切没有发生过。当然这个假设能够证明的不多,因为正是这样的科学技术不存在,才成就了这个“我”的唯一性,并且决定了我的许多价值观。在西方,由这个“我”所决定的自由和追求个人幸福更是被许多国家奉为核心价值观。但是这个假设至少显示了这个“我”并不是连续的,有时候记忆就像硬盘里的东西,有时候我还要关机重启。有的人和我一样开始嫌弃这种自我认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如水木年华唱的那样“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能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它的价值很美,却像烟花一样转瞬即逝。除了很难留住追求到的美好价值之外,这种认同下的“我”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起起伏伏,周期性喜好和厌恶。美食,美酒,美女,美景等等一定会有让“我”厌恶的时候,就算我设定的价值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不用开始厌恶那些我还未追求到的价值,我已经开始厌恶以这些作为最高价值的自己了。
 
    后来我试着寻求突破,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我”,即自我认同的转变和自我认同边界的外化。关于自我认同的转变,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感同身受。幸福着别人的幸福,忧愁着别人的忧愁。范仲淹心系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对很多对现实不满的人来说,确实能算上是一片新大陆。有些人说这是逃避现实,还说这种不承认“思维和身体”的“我”的行为是自卑的。不过总不能说杜甫是自卑的吧,说那些狂热追星族还有可能。这种转变对我来说影响是深刻的,最终能够达到的状态是我把自己的一切作为辅助价值,而去关注着那些我关心的东西作为最高价值,受到广泛认同的“我”在做的事情就是看戏的角色。
 
 
自我认同边界的外化:即站在自身和所认同的其他事物的整体上寻找价值追求的自我认同,以下称之为“大我”。曾听说的某一个单亲父亲或者母亲为孩子们辛辛苦苦了一辈子,这种价值追求往往是自发选择的,神圣的,充实的,他的一生比起走不出自己的那些人是大有不同的。自然科学家,人文科学家,他们的“我”是人类(包括自己),自然(包括自己)。以振兴民族事业为己任的人拥有“大我”,为国家兴亡努力奋斗的人拥有“大我”,为军人的骄傲坚持不懈的人拥有“大我”。每一个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大我”之后,都会义无反顾地做出认同,并开始追求自己的最高价值。
 
  其实这种“我”是有发展史的,能让我从中看出做这种认同是一种趋势。我之所以愿意更多地作为这个“大我”而存在也是符合道德的。爱情中的双方在克服困难,走到一起的过程中就是以大我而存在。这时候的他们忽视自己的利益,一切为“在一起!在一起!”考虑。“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可以看出,整体的能力是大于个人的,前提就是“我”的认同真正达到了整体的高度。这种“我”的价值追求,让我感到了了从未有过的充分和心安。比较认知我,形驱我,情意我,“大我”的价值是充分的,它超越了自身而存在。在每一次失去意识的最后一刻,我们都愿意相信这种价值会持久保留下去。正是因为众多的人发现它的好处,才会有学者们的立言,也让“我”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肯定学术的大我)。立言在很多的哲学家眼里被认为是最伟大的道德,那么这种价值同时存在于作者和读着的眼中。

 
二、我以为的“道德”
 历史:“道生之,德畜之。”--老子《道德经》。字面意思上解释就是,道使它产生,德使它丰富。百度百科上的解释:“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这些都可以作为我的观点的参考。鉴于我理解“道德”的原因是为了评价“我”的行为对“他”(也有可能是某个“我”)是否符合道德,我决定类似于西方哲学这么理解它:评价一个事物的行为对于另外一个事物产生的影响的好的标准,那么就说a对b是否道德,或者说道德是a对b的良好的行为准则。既然选择了这样理解道德,我也准备好了接受它所需要的创造性,因为这种明确的看待它的角度展现的可把握性让我知足。举个例子,如果讨论认知我对于认知我的道德,可以遵照“几十年的生命活动”这个定义,至少可以创作四个比较基本的道德:珍爱生命,珍惜时间,珍视健康,积极活动。这些行为通过肯定自己的存在,结合存在中时间的流逝,以及这种存在的质量来构成道德,道德往往是价值的具体化。存在的质量可以类比于一辆正在行进的自行车,停,它就会倒,只有朝着一个方向前进才它只有两个轮子所需求的。
 
    确实道德难以捉摸的特性让人们在创造的时候遇到了不断的分歧和巨大的困难,也产生了许多拙劣的作品。在特定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道德还会带上伪装的面具,服务于创造它的那个幕后的“我”。这是统治阶级惯用的手法。我承认这些道德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或许是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人类文明只有几千年,残酷的现实条件让人们对于它一直都在摸索。状态的不理想,对状态的落后判断,和带有同对象主体不一样的目的都会成为伪道德。这里其实体现了个人非常大的特点,有些否定特定的历史与文化,只愿意关注符合大的发展趋势的部分。比如我能理解为什么中国形成了重男轻女的传统,但是我对它不远做深入探讨,因为它会很快消失的。
 
  把握个人的道德:每一个人在有了充分意识之后,都会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的行为应该去向何方。为了不至于选择一条混沌,无意义的路,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制定自己的准则。我花了很大的篇幅审视了“我”这个主体,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要确立自己思维的角度,即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无论是什么观,必须找个地方观。这是我把握自己道德的第一步。

    因为不同于通常的站在一个人类集体角度上所说的道德,有时候“我”把握住了自己的“道德”在很多人眼里看来是不道德的。这与道德形成过程有关,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结合的过程伴随着一个平衡,我认同大部分人通过这种方式找到自己的行为准则,但是我自己不会这么做。我更喜欢这样的法则“一切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都应受到保护。这条法则是自由主义者提出的检验一切道德规范的标准,不符合这条规则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隶道德。纵然不一定对,但它看起来更为永恒。

    首先外部的复杂的条件是不断变化的,例如当今中国的几十年飞速发展不知让多少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手足无措,古老的村支部还能看到一些只能置之一笑的口号。我要相信这些?即使我就生活在当时我也不相信,正如我不相信现在的很多准则一样。历史的发展史飞速的,但是人们认为思想史的发展是缓慢的。这才导致了科技革命之后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具,却思考不出来该拿这些去做什么(改善生活算是),结果只能把掌握更多的工具作为目的。这类似于一个有钱人不会用钱,痴迷于赚更多的钱。于是我感受到了更高的呼唤,并且我得立马做出选择是否遵循着这呼唤,还是继续听别人告诉我应该做些什么。时间并不多,我看到的是倒计时那么几十年。这个呼唤给我带来的选择让我开始了创造自己道德的第二步,结合什么样的条件来确定第一步中“我”的价值。我相信上述小我的价值,各种小我的互相平衡,这是小我之间的矛盾。如果讨论自杀这个行为,它是对认知我极度不道德的行为,因为它否定了存在。

    但是如果结合走投无路这个外部条件,这个行为对情意我是道德的,得出的结果就会不一样。创造小我的道德的时候,我会做出两种选择:1.这个世界只有我,假设一个理想的外部条件,即外部条件对这次平衡过程没有影响。这样我就可以面对外界复杂的条件,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2.德行我:扩大自己的认同边界,寻找更为广阔的价值。
 
德行我:这是我真正需要不断修身的地方,以求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这是一种小我和大我价值和谐统一的结果。子曰:“七十而从天命,不逾矩。”孔子把人伦道德作为毕生追求,他的价值观是伟大的,这决定了他的道德,最终影响了他的行为。人的价值观一般情况下游离于小我和大我之间,通过修身获得不同的境界。现实生活中,我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个人一段时间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不求自己的利益。可后来他放弃了,他觉得还是实实在在,平庸地活着比较好。可见这种境界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修来的,孔子修来了“人伦社会的大我”,老子早与道,自然合而为一,牛顿、爱因斯坦、笛卡尔等现代科学家也都走在了伟大的道德之路上。第三步,修炼和谐的境界,创造属于自己的道德,指导自己的行为。
 



 

 困难的条件诞生优秀的建筑  ——kss,2014 11 26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恶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一、理论思考:为什么
 
理论基础:
  通常我们认为事物的强大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这往往指那种内部因素单一或者统一的事物。
  对于多元的,复杂的事物来讲,内部因素之间的协作对事物的良性运作起决定性作用。这时候,相对复杂和困难的外部条件引起了事物的求存作用,利于协调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矛盾。不光是建筑,众多的国家和个人的案例反复印证了这个原理。
 
背景原因:
  建筑的优秀与否,是需要人来评价的。条件困难使建筑在被设计之初就能引起充分的关注,具备完善的评价体系。这避免了众多的类似于“石沉大海”情况的发生。
 
本质上: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建筑诞生之初就是为了解决自然条件的恶劣。建筑从本质上讲有解决困难条件的必然要求,困难的条件能够使得设计解决的问题更符合人们的认识。
 
人为因素上:
  若要讨论优秀建筑的产生,决不能忽视人的作用。极端的条件可以激发新的思考和理念。通常的条件调动不出设计师全部的实力,大师都是喜欢“难题”,他们需要难题来找到最好的自己。
 
整体上
  建筑是相反概念的抑扬,设计就是为了平衡这些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或者是微小的相反概念。最终把问题解决到一个相对合适的状态,形成一个整体。有很多著名建筑师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过这个看法。
  条件困难,将给设计带来很多极大的矛盾,调整合理后,会成为建筑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二、案例分析——奥体森林公园别墅设计

 
困难条件分析:
  原来的扇形柱子不能动;扩大一定原有的面积,外墙尽量拉直,做得尽量方整;建筑的北面,西面尽可能封闭。别墅要具有艺术性,与众不同。
 
困难带来的问题:
 1. 柱子不动,又要扩大面积,会出现很多位置不合理的柱子,怎么解决?
 2. 外墙怎么拉直,拉直后与柱子的关系很复杂,怎么解决?
 3.建筑只有南面可以正常利用,其他面的采光怎么处理,其他面对应空间怎么塑造?
  4.什么叫艺术性?如何与本设计的条件相结合?
 
若无一些困难条件此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相反概念(矛盾):
  只考虑原来的场地周边,打掉柱子:景观的有或无,开敞与封闭,艺术氛围的不同感觉,外墙的位置与内部使用面积的关系,功能使用的不同追求...
  (缺少了现有的条件限制,就像是建筑的存在感被削弱了一样。众多的矛盾,找不到一个归宿,总带着某种由艺术风格,生活品味所决定的未知追求。要想不简化或者忽视这些矛盾,必须通过建筑师的能力调节缓和这些矛盾,还要获得评价者的共识和认可。这是更加困难的!一方面原因是评价者的审美眼光看不清这些不明晰的、未发展成熟的矛盾,另一方面这些相反概念的合理状态受历史和现实条件制约,甚至有一些没有定论的东西一个建筑师终其一生也只能推动它向前发展一点点。)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诞生优秀的建筑?
 1. 将劣势消除到最小程度。
 
  关于将要出现的位置不合理的柱子,会不恰当地打破平面空间的整体性,连续性。在平面上与之相联系的打断与连续,分隔与开敞的矛盾便是墙体的布置。通常地,建筑的柱子是在墙体之中的,这除了结构和承重要求之外就是为了不出现多余的打断和分隔。奥森别墅中相当多的柱子也是这样,在墙体分隔这个自然的过程中隐藏这个劣势。这种将“劣势”置于原来的整体正常的矛盾体系中时,劣势隐掉了,我认为属于将其消除到最小程度的办法。
  关于建筑几个面较封闭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别墅北面的高窗,厨房的小窗,东面的矮窗。个人感觉不算是优势,也属于将劣势消除到最小程度的手法。
 
2.将劣势转化为优势进行设计。
  这是白老师让我们写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是希望我们以后某一天能够学会用这样的方法去做设计。关于这点,这个设计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厨房的那面墙,客厅里柱子的处理办法。艺术化的厨房隔墙,艺术化的客厅空间,结合家具和装饰品的摆放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还有中间走廊的那面墙,也对空间氛围的营造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地方,不正是原来“不合理”的柱子的位置吗?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白老师调整由于柱子的林立而过于狭长的客厅空间,做了相当多的改动。这让我明白了,矛盾的转化,劣势的消除不是一蹴而就的,还会给很多其他的“抑扬概念”带来影响。不过只要建筑师有积累,做出相应调整,矛盾的不可调和都会在某个地方消失。
 

三、总结
 
不畏艰难,正视困难,迎难而上;
灵活思考,积累经验,解决困难。
感受艺术,坚持追求,不再妥协。
我还很笨,我还很笨,开始在学。
参考文献:
1、 别墅设计
2、 设计
3、 文章






 
建筑基本功能的实现形式一
    建筑是为人所用的,所以最首要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功能的实用性.如果说建筑外部设计时需要考虑的是建筑这个静态的整体与环境和城市的关系,那么建筑内部最需要考虑的就是建筑与人的关系.这些空间,边界,开敞和边缘无时无刻不在与人发生着关系.随之而产生的才是这些空间,边界自身的关系.

  一、内因:简单来说,不考虑很多其他影响因素,1.流线把所有使用空间都串起来功能就可用了,尽管这样离合格都还很远,不过这样就符合了人能够去往所有空间去使用的这个要求.2.再加一个条件,每一个房间在不开灯的情况下都有光,这样就会导致几乎所有的使用空间沿着墙布置,日常我们见到的单廊也就只有一个尽头开着小窗,另外一边也被使用空间所占据,3.可见人们造建筑人们主要想造的是使用空间,而不是交通空间,除了一些游玩类,或者展览类的建筑.4.如果再加一个条件,所有房间不得有西晒,那西面就不会有使用空间,可能是开着很小窗户的洗手间什么的.5.人类的用地本来就是很拮据的,在大部分情况下,浪费空间都是可耻的,办公没有必要篮球场那么大的空间,适用的尺度永远都是让用地最后转化为最大化的功能效益的手段.

  对于建筑一些基本的要求形成了一些非常经典的平面,例如南北向的房间中间一条单廊,其它功能围绕单廊布置.然后把采光要求较高的布置的南边,其它的放在北边,或者在中间和东西.南北使用空间的变化和中间交通方式的变化衍生而出的功能实现方式千变万化.例如中间流线较短的单元式住宅楼,或是流线较长的写字楼.但是建筑对人实现它的功能无非是通过几个步骤,1.进入建筑2.到达主要流线或者次要流线,亦可交叉.3到达特定的使用空间.

  进入建筑的人流最集中,通常设置门厅.分层,分向让人们到达所要使用的流线,并最终到达使用空间.其实可以把楼梯看作一条重要的纵向流线,连接整体的分层使用空间.越是大的空间,中间的面积越是超过交通需要的面积,对于中间这种被四周使用空间所分出的交通空间通常采用环形流线,中间再留出的矩形空间考虑其他功能,例如中庭,电影院,报告厅,院落什么的.这种大空间中间给人的感受一般是不能够特别阴暗,所以中庭在很多大平面的公共建筑中十分常见.

  目前我感受到的建筑的合理性永远离不开尺度,它决定了这些大方格,小方格的层次关系.最小的方格可以看作一个人的占有空间,再大一点,一片功能空间,再到一个房间,几个房间,一排房间,它们通过组合,围绕,占用了用地.记得以前见过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系馆为了把用地都用在里面,用两个三角形,两个庭院,通过八条走廊(六条边,两条走廊互相联系),组织了七排房间(公共边一条),这也算是根据用地,工业化(功能+效益)建筑建造的典范,有些方面还是挺值得学习的.


  二、外因:场地条件也是建筑设计所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但是场地更像是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联系的一种过渡手段,场地的形状和地形也会对建筑设计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场地周边的分析可以设计出合理的场地入口和建筑入口,在对场地内部分析设计出合理的人流和车流路线等等,这些都是建筑物和外界对话的方式.场地内的广场和绿化也应该综合考虑建筑物,场地,外部环境来确定.提供合理的方式让人们从外界进入建筑是对场地基本的要求,是建筑功能实现的前提.

  除了场地对建筑的影响以外,整体的外环境也很重要.例如外界的景观,建筑之间的关系(日照,是否压抑等),喧闹,风向都会对建筑功能的实现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建筑的功能实现(二)
——奥森别墅的功能实现
 
  建筑的功能实现(一)仅从空间的可达性和空间的基本使用功能出发,确定其实现形式。得出的使用空间设计方法单一,结果达不到更高的使用要求。建筑的功能实现(二)将从功能空间概念的逻辑关系出发,引导我创造出更加合理的,丰富的功能空间。
 
一、设定的理论基础

1.功能是由功能实现单元所组成的。
  所谓功能实现单元,就是建筑内实现单一功能的使用空间。例如办公室实现办公,楼梯解决该处的竖向交通,走廊解决该处的横向交通,卧室实现休息功能等等。
  这里的功能实现单元未到家具使用的细度。
 
2.推论:功能实现单元的自由组合可以形成功能整体。
  所谓功能整体,例如会客空间,主人使用空间,办公空间等等。通常为了防止流线交叉,一个整体的单元都是被安排在一起的,加强了整体的概念。
  根据功能实现单元定义的不同,功能整体的概念也会不同。把握特定功能实现单元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控制功能整体内部及自身,而把握所有功能整体的意义和分析该层次下的设计条件有利于处理好更高层次的功能整体或是整个建筑的功能实现。

3.推论:一个建筑整体就是一个功能整体。
  通常的建筑整体的功能要实现所有要求的功能条件和解决好现有的场地关系,有时候还会有一些其他限制。


二、方法浅析
1.条件分解法:由功能整体出发,分解到功能实现单元。
  现将建筑所有的功能看成一个整体,根据所给的设计条件确定功能整体的实现走向,若无法确定整体的功能实现走向,可以直接进行自由分解,后来根据局部的信息共同组成整体的功能实现方式。\
  上图为奥体森林别墅初步设计阶段草拟的方形建筑整体轮廓。这个建筑功能整体概念的形式在这里把它叫做“概念方”。那么“概念方”是怎么得来的呢?是由条件决定的。甲方的要求,场地具体的用地尺寸,原有的柱子的位置,园区道路和周边建筑的轮廓线共同决定了这个的“概念方”。它有一定的形状,位置,尺寸,这些属性都是可以进行调整的。或许它也期待着让它调整的理由。
  接着可以以“概念方”为基础,分解功能概念。通过分析已知的对于功能的条件,奥森别墅大的功能概念空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厅”即开放公共空间,二是“室”即私密使用空间。大致可以知道开放的公共空间包括门厅,餐厅,客厅等,私密使用空间包括办公空间,主人使用空间。考虑到采光和主要的景观朝向,可以得出开放的公共空间应该主要安排在南向,私密的使用空间主要安排在北向。竖向上,南向的公共开放空间不宜设置二层,而私密使用空间可以适当设置二层。
  接下来就可以划分更加具体的功能概念空间了。“主人的使用空间”,“附属办公休息空间”,“餐厅厨房”,“会客空间”,“入口空间”。首先,理清这些功能概念就需要一定的设计。对功能条件和功能单元拟想得不同,得出的功能概念也不尽相同。要想在平面上合理划分出这些空间的位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至少可以满足功能使用的要求。通过反复推敲内外条件,基本可以从这个层次上确定主要功能空间概念的表达形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圈圈图
 
2.功能单元组合法:从对功能单元的理解出发,形成具有一定形式的功能整体。
  这是与前一种方法相反的思维方式,能够在局部的处理上达到想要的效果。通常达到的功能整体不是很大,所以可以符合整体对于局部的要求。例如本方案根据要求,多次使用“跃层套间”,例如主人使用套间,附属办公休息套间,其实厨房餐厅算是比较常见的套间形式。套间好不好用,决定了日常生活中建筑功能局部使用的舒适性。平时多积累基本单元的功能实现形式,可以帮助自己丰富简单的功能单元的处理手法。
 
 结合上述两种方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使建筑的功能更加合理耐用。
 







 
奥体森林公园别墅设计白默方案评价
 
一、关于点评标准的说明
 
以 思路开阔,功能合理,设计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巧) 为准
 

二、点评
 
优点:
1.功能分区简洁清晰,较合理。
2.主要的使用空间都是吹拔,比较开敞。
3.家具的摆放和使用比较别致,有创意。
4.楼梯的设置对空间的分割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
5.视线比较开敞,一眼能够看到所有的景色和空间,与自然融为一体。
 
缺点:
1.面积使用上比较浪费,不增反减。
2.各功能空间面积使用不协调,客厅,餐厅,以及秘书司机使用的办公室面积一样大,餐厅面积太大,会客空间太朴素。
3.司机秘书办公相互打扰。
4.主卧上厕所比较麻烦。
5.怎么感觉是两个建筑。

 
三、与我们的方案对比分析
 
1、内部空间的精心营造     对比   简洁的内部空间
2、充分考虑甲方要求和追求可实现的目标    对比    较多考虑原有条件和可做布置的对比
3、方正的使用空间  对比  顺应原条件的所有使用空间
 

四、总体评价
 
   设计手法简练,对现有的要求和条件处理得非常清晰,有着独到的审美品位和艺术风格。(简约,开敞,分隔,自由)
 

五、感想
 
  1、设计很简单,设计也很复杂。淡妆浓抹总相宜。
  2、甲方更多的要求,自己更多的追求,需要建筑师积累的实力来把握与之而来的复杂性。
  3、不管哪样儿的,我现在都设计不出来。
 





 
 
2014-7-22KSS
建筑是什么
 
    一,定义:建筑是以承载人类某些活动为主要目的,结合建造条件进行建造,能够给人以感受的随时间不断变化发展事物。

    二,概论:建筑的创词非常重视创造的方式((“建”字),无论是中文还是外文(外文很多也重视艺术性),它充分肯定了人创造它之过程的复杂性。不难发现,强调方式是因为一开始,直到现在建筑的建造一直都是很困难的;强调艺术则是因为人们对感受的评价和艺术本身的蓬勃发展使得建筑艺术不断发展;建筑目的的评价没有反映在造词中,而是我们通过感受刻在了心里。目的性强(承载人的活动),创造性强(由事生物),影响深远(非常具体,和人的联系极为紧密)是建筑非常基本的三个特点。

     由于建筑是人的一项重复性的活动,所以建筑还能反映特定的文化历史。目的影响创造,创造影响感受,感受影响下一次建造,是建筑大历史背后的小循环,一个连续的建筑文化必然是按照这个路走得。在一个特定的建筑中,建筑师的目的完全取决于建筑师以前对建筑和相关事物(文化,历史,个人因素)的感受,创造的过程取决于建筑师的目的和一些不以建筑师意志为转移的事物的影响,而感受取决于创造过程和建筑师本人都不能完全把握的自然给予的感受。整体上看,建筑的目的取决于“大感受”的影响,建筑的创造取决于“大目的”的影响,建筑的感受由于大创造和外界因素成为“大感受”。

     三,小循环:建筑的概念还没有为人所知的时候,根据定义可知建筑活动已经开始了。当第一个人准备建造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握他的目的是为了遮风避雨,防止野兽侵袭。在这个层面上不断丰富,人们的基本建筑目的就是承载人的活动,也就是基本的建筑目的是为了达到其功能性。基于基本目的,假设建造过程和感受中没有任何附加,也不受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整个过程就是单纯的目的,理想地创造,最后只是感受到了建筑符合目的的要求。
  事实上,这个理想的过程从来没有发生过。即使第一个建造者目的足够单纯,他一定会为了材料,施工难度,搬运,用地条件等许多因素干扰,没准还会有人捣乱。最后,一个小房子落成了。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临时找来的木料和草料,还有涂上去的泥土显得挺不错,功能上或许还可以再好一点,草铺的地容易藏蟑螂......所有的这些都会让第二次建造的目的变得足够复杂!

     我想把第二次建造作为小循环的主要内容,这对于如今见过无数次建造的建筑师们来说依然是很有意义的。从上一次的感受说起,因为它总结了以下内容:1.第一次目的是合理的;2.建造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要尽量使用轻便的材料,规避不必要的麻烦等等;3.建造完成之后所有的感受。为了得出第二次的目的到底有多复杂,我们必须先弄清以下三个方面对应以上内容。第一,赋予第一次目的纯粹的合理性,通过决定过程,再由过程决定感受,这种简单的合理性得以保留到感受并持续强大。第二,建造过程本身的难度在于程序复杂,和其他外界因素一起附加到了建造中,建造者把这些均总结在感受中。第三,建造完成的所有感受是复杂的,也是最值得探讨的,它把目的中简单的合理性变得有些面目全非。建造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建造所围成的空间,建筑处在自然中所带来的自然感受创造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事物。

    所幸的是我无法从过程去理解这些感受,还是可以通过它的形式来分析的,这在现在也是适用的,即建筑与人的联系(建筑对人,人感受建筑)。1.第一个建筑体(作为信息体,主要分析性质):假设三维体型不变,随时间整体静止;内外光环境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当时没有空调,温差变化大;隔音效果差,噪声严重;地面铺泥,较为平坦...建筑的性质元素,我把人感官可感受的性质元素作为性质因素,并认为感官感受是心理感受的源头(除了和感官还与人的心理有关)。以上列举的这些是通常的物理性质因素,还会有化学性质因素等。2.第一批感受建筑的人(作为感受体,主要分析感受方式):信息来源于一个集合,感知体同样也是一个集合。第一个建筑体的性质因素因此有了很多种类,所以把第一批感受它的人看作感受方式种类的集合,如边走边看,拳打脚踢,卧倒聆听等等。
  综合上述两个集合的相互作用并不能得出所有感受这个结果,因为能够影响第二次建造目的的感受是带有评价(一定的价值判断)的,而不是这些简单的感知,所有人的评价都会对第二次建造的目的产生作用。摸清了建造第一个建筑过程中上面描述过的三个方面的感受,我们差不多能够了解第二个准备建造房屋的建造者手里的牌了。

     作为一个合格的建造者,第二个造建筑的人仔细琢磨着这些感受,但是决定出什么样的牌作为新建筑的建造目的,他有一票否决权。同时,他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决定把这个新房子造的大大的。当然类似这种不好说出口的目的,第二座建筑被赋予了很多,被赋予的过程很复杂。目的决定创造,就像第一次建造那样,不可能是理想的。邻居们知道了他要干什么以后,提了很多的要求让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想法。建造的过程中,一些材料的稀缺,搬运的困难,都让这座建筑发生着变化。后来他经历的,他师傅(建造第一个建筑的人)多多少少都经历过。最后第二批感受建筑的人来了,他们还对比着看,希望能够说出一些自己的愿望让第三个建造这听到。如此往复,建筑的小循环至今还在进行着,建筑师们拿到了不同的牌,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怎么运用他们。


     ,大循环:整体上看,虽然内容不一样,建筑文化依然靠着这个循环不断往前发展。从建筑的“大感受”出发,把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对形态新奇的探索,对美学价值的痴迷,对建筑寓意的重视,对功能合理的始终如一等等构成建造的“大目的”,符合社会,人文环境进行“大创造”,并推动了“大感受”的发展。在这个循环之中看清建筑并不难,鉴于我想定义的是作为实物的还未丧失其纯粹合理性的事物,所以按标题那么定义。我想,一个好的建筑,就像是扔进水潭的一块巨石,会激起一番美丽的波澜,把倒映的美景慢慢铺开。
                                   







建筑人士实习活动一览与分类
 
时间 城市 地点1 地点2 地点3 地点4
9.10-9.13 苏州 拙政园 苏州博物馆 留园,山塘街 同里古镇
9.14-9.16 上海 世博园 喜马拉雅之星 陆家嘴 外滩
9.17-9.19 杭州 西湖周边 象山校区    

 
总的感觉是看不太懂,先留个印象.

 
我的分类:

1.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
  这类建筑主要反映历史与文化,古色古香,一般作为重要的旅游景点。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同里古镇,西湖周边的一些主要的景点,这些都能作为读出当地古人生活和思想的素材。


2.在老建筑的基址上修建或者新建而形成的商业街中的建筑:
  山塘街,同里古镇中的商业街。这些建筑仅仅只有古建筑的外表,在这个时代去建以前的东西也是对文化继承和保护的一种手段。


3.他们如何用现代建筑语言讲述传统文化
  苏州博物馆,世博会中国馆,象山校区。 这类建筑是我最感兴趣的建筑类型之一,因为它们不仅反映了大师们对建筑本身深层次的理解和对运用建筑语言表达特定文化的探索,所以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具象化:
  陆家嘴,外滩中的高层和商业综合体是上海财富最集中的地方。喜马拉雅之星周边,世博园中林立着许多很有特色的现代建筑。它们充满着现代文化的气息。

                           





 
事务所分析
 
\


一.功能空间的分类.

二.功能分区.

三.功能一览:前台接待,所长接待,前台办公,所长办公,面试,谈话,方案设计,方案交流,方案汇报,方案总结,私密会议,开放会议,置物,置书,讨论学习,传达,用餐,聊天休闲,阅览,参观学习,任务下达,任务制定,任务讨论等等.

   由大及小: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想要设置的功能一览先分出大体的功能空间,然后再把功能空间细分为功能分区.
  条件及矛盾:影响这些空间以及这些功能布置的因素有很多,如采光,通风,主入口,选择布置的功能和功能本身之间相互联系,动静,设计的主要思想和一些对于功能上特殊的要求等等.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内外因素所造成的矛盾很难全部解决,必须从主要矛盾出发.

  流动:功能空间的类型互有交叉,保持着整体上的流动性,分割感并没有那么强烈.交流,学习,办公,会议,交通功能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转换的灵活性.

  思想:1.较大面积的交流空间,较小的面积的所长办公等办公空间说明事务所在设计的时候偏向于交流型,学术型,还有很多书架,说明这里重视学习.

  2.员工的办公空间相对比较自由,没有过多的监督,说明公司文化培养自觉能力强,能够主动学习的人.

  平面的还原思考:1.设计部的采光面积要求高,流线相对较长,适合沿着右侧玻璃幕墙布置.

2.由采光要求的会议和所长办公室适合沿另外一侧玻璃幕墙.

3.前台,秘书起着传达和中转的作用,位于入口的所长办公之间.

4.确定去往设计部和去往所长办公室的流线.

5.交通流线所分割出来的空间比较适合做多媒体放映室,不会干扰.







 
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价的讨论
 
       本周,白老师给了我几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意见表,是他评议过的项目。听了讲解,我知道了这项基金项目的评议和审批一直处于不公开的状态,所以申请人大都不知道评审的标准。白老师想要帮助更多的申请人顺利地拿到基金,希望分享关于评审标准的观点和意见。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被规定不允许公开的。我需要通过以前的项目评议意见表,总结出可供参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标准和申请策略。

     初步工作,是阅读项目评议意见表,熟悉项目评议这件事。完成之后,白老师问了我一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疑问:1.怎样去评判一个论文或者研究的价值?2.怎样看出别人写的或者做的东西是否创新?

     一说到这些疑问,我脑海中立刻浮现了一些自己原来片面理解的观点和白老师的三轴理论。结论就是,我无法组织好一个系统的答案。所以,需要困惑。只能是想得更明白一些才能回答。
 
     我一边画图,一边抬头看看墙记......一个小时过后,白老师教过的内容启发了我一些新的观点。
 


一.怎样去评判一个论文或者研究的价值?
 
1.“三轴理论”:看自然,看历史,看人性。——思想考量
知道“三轴理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是我还是不知道怎样用好这三条轴。说是用自然的眼光看事物,用历史的眼光看事物,用人性的眼光看事物,每个人的理解还是不一样。
 
2.是否有创新性?——方法理论考量
创新性是研究需要体现的特点之一,没有创新性的研究不过是原地踏步,是浪费人力,物力。
 
3.是否具有实用价值?学术价值?——人文道德考量
有的研究成果能够指导人们相关的行为,给日常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它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还有一类研究必须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从更开阔的学科事业角度看,能够看到它的学术价值。
 
4.是否具有可行性?科学性?逻辑性?
研究的科学性是相互进行交流和探讨的基础,如果研究的方法自己都不知道是否可行,得出的结论自己也觉得牵强,那么该研究最多只能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而已。
 
5.看问题,看“成果”,看过程。
白老师平时让我们汇报工作的步骤是:阐述工作任务,现阶段结果,完成过程,遗留的问题。
我觉得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看一个研究项目,虽然我们没有时间自己再去做一遍研究,参考很多资料,但是可以通过这些方面评价研究的严谨性。
 
二、怎样看出别人写的或者做的东西是否具有创新性?

   看出别人的研究是否具有创新性,也是要从很多方面去看的。要看研究的问题,背后的思想,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过程中的精神。通过感受墙记的内容,加深了我对创新的认识。

1.“创新,首先是思想的冒险。”
想法如果很平庸,人们都能想到,只不过是不屑去做,那这行为必然有滥竽充数的嫌疑。
 
2.“什么是创新精神,就是让自己绞尽脑汁,做出已经很满意的成果——死亡的精神”
没有轻而易举的创新。在评议研究之始,不可以把人都当做天才来看待,毕竟天才是极少数的。
 
3.“走到边界,再往外进步”
都不知道前人做过了什么相关的研究,哪些有价值,哪些需要改进,何谈创新?很少有人,是一个事物研究的开创者。要做新的研究,我们就不能封闭自己,先熟悉别人做过的研究,走到边界。就算是经典物理学的开创者牛顿,也是站到前人的肩膀上才得以进步的。
 
  我认为,不论是看学术,看研究,看实践,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精神。这是比信仰更普遍的一种意志行为,它是灵魂的神经。科学精神,人文精神通常是国家项目研究必备的精神,落实到实践必须是严谨的态度和行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的一些标准总结
 
1.必须交代清楚研究的来龙去脉。已有相关性研究的状况,掌握关键问题。同时体现本研究的继承之处和创新之处
2.做好研究积累,树立明确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够制定非常明确的研究计划。
3.内容综合评价,注重基础性。合理性,过程清晰,切上实可行。
4.对研究实施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5.注意书写的格式和语言,严谨,科学,逻辑性,避免空话套话是对申请书的基本要求。
6.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扩大研究的视野。
7.对使用概念的内涵做到足够清晰,不能出现概念混淆和错用的情况。
 





 
2014-8-18KSS
 
一个月了(入事务所一个月感想)
 
      上个月的早些时候,我像一只无头苍蝇,,撞进了这里.或许是因为打开白林建筑网站的那一刻,我嗅到了财富淤积的大背景下一丝清新的气息,才毫不犹豫地飞来了.弱弱的商业性,超强的学术性,就算是缺乏比较的我也感受到了这儿是个"桃花源".在和白老师学习的期间,我更坚定了我的选择。至于上个月的学习,我总结为"跑了十五天,走了十天,爬了五天."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我把它们放在了下文中的一些地方.当然正在开始这篇总结的我,是重新站起来的.

  来到事务所之前,本人正处在一个心理的矛盾期,也是我一直以来面临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如我刚上大学时表达过的           
(一个人的世界)
 
"有人笑我说,
不懂我的世界,我苦笑
 
渐渐看清
一张张虚荣的面孔
挂着浅显的笑
发出刺眼的金钱的光
看清而不是鄙视
 
渐渐怜悯
和我一样前途的同龄人
为了工作,房供车供,迷失自己
做着不屑的事,忘了兴趣和理想
是怜悯也怜自己
 
渐渐反感
玩弄文字的年纪
赋词说愁
我是该学会,忘了你们的嘲笑
麻木地忘记我的世界
一个人的世界
 
我麻木地笑你
笑你如古人说,寻得书中的
颜如玉,黄金屋
笑你如圣人说,识得百善之先,春晖荫子之理
笑你如哲人说,在路上
珍惜你每一刻的阳光与风景
 
我麻木地忘了我的世界
笑你的,我的,大好风光的
一个人的世界"

    面对这个矛盾,我知道,不想过一个人的世界反而会让我更加孤独,所以就准备进入社会洗一洗,染一染,落个不错的“颜色”。这里救了我,这段时间让我明白了一些我应该坚持的东西和一些应该弥补的不足。白老师的很多话里都体现了不要患得患失这个思想,这与我相信的“人追求的价值很少在于其得失”一致。

    大学以来我一直有一个爱好——长跑。一开始进入事务所的时候,感觉像站上了红色跑道的起点,涌动着热血,积聚着力量。每天上班的早上,我都是在闹钟响起的时候就打起十二分精神,饱满地迎接学习和工作。我握着的一条主线是认识自己身边的建筑,剩下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和白老师,李天鹏交流。矶崎新,安藤忠雄,尼迈耶,川崎清,这些名字在耳濡目染之下变得和我更加“暧昧”,之所以说是“暧昧”,是因为对他们的了解也还是比知道多一点儿而已。而且我还知道现在我还没有能力去深入地了解他们,必须老老实实地打好自己的基础,从认识实际的建筑开始。
 
一.务实的态度
     记得在我来到事务所的第一天,有一个理论接受了两遍。“教育孩子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进行:情感体验;大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白老师反对把孩子关起来读死书,学理论,提倡用实践来建立起孩子们对事物真正的认识。这个理论对我也是很有意义的,我知道了过去哪些事情对我好处大一些,哪些做错了,未来应该注重什么。只有通过实践,认真地去认识事物,改变事物,,才能够达到创造事物,实现理想的目的。做好建筑更是一件非常需要务实的事情,因为平常我们认识建筑的维度和广度都让它的很多方面变得更加迷离。对于这些我未曾留意,不甚了解的事,绝对要拿出认真务实的态度。务实说起来轻松,做起来难。现阶段的我就应该奔着以后做好建筑这个目标,好好认识它,而不是做什么画张图这样的表面工作。

     安藤忠雄高中毕业,扎哈数学专业,还有卖表的柯布西耶,这也是白老师关于务实的另一面解释。这些伟大的大师,在选择这个专业开始,就是一心想要做出好的建筑。非科班出身的他们是被这个事物所吸引,而不是空谈要懂得多少理论,考什么证书,或者成为什么样的人员。正是抱着坚定且务实的态度,让他们较那些专业的人士少走了很多弯路,少谈了很多空话。接下来的学习中,拿起这个态度,把它转变成实事,将成为我不变的前提。对于一个向来喜欢走马观花,纸上谈兵的学生党来说,做这样的改变很难。所以“你在务实吗?”也会成为我心里的座右铭不断地叩问我,直到它成为习惯。这种态度转变,是走出被称作“学生”的那个弱势群体不得不迈出的第一步。
 
二.建筑理论方面

1.什么是建筑
  大学五年的建筑学习,我在不断“呕吐”的过程中在这方面保持着天真烂漫,也可以说是幼稚。很多次我都会这么想,它不过是一般合理的功能盒子,自得其乐的造型游戏,朦朦胧胧的空间感受而已?在大学完成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像处理写作那样去处理建筑设计。给它寓意,给它意义,为它取一个贴切的名字,再把这些意义发展出更多的含义,在联系上多一些牵强的巧妙性和美感。现在明白了,那个谬误是因为我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建筑,所以就把它解释成像“UFO”,“四不像”一样的东西。幸好白老师对一个脑子里装有错误执念的人方法很统一,就是笑嘻嘻地当头棒喝,没打死就追加几棒。面对一位耐心的师长,我会慢慢适应这种打晕打醒的方式。要想获得教育,可以到白老师面前放声说句错话。虽然不愿意承认,可我还是感觉我现在对于建筑所思考的理论在白老师面前就像是小孩在胡说,准挨打。

     后来,我开始更努力地思考建筑到底是什么,并且尽量客观一点。我从建筑发展的角度,从目的,感受,和建造三个要素出发,往前走了一点点,否定了之前那毫无根基的谬误。我没有花更多的时间顺着这些认识继续深入,因为我对接下来的细节不了解,举步维艰。说到底,埋下头,好好思考生活方式,艺术风格,学习功能组织,艺术手法,此类都应是每个人建筑理论体系中的细节。在我对建筑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慢慢明白了“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建筑”这个道理更多的含义。最初在给白老师的五个问题中,有一个是“学习建筑对人产生的影响”,说明我曾怀疑过建筑的伟大之处。确实,只有有境界的人才能够做出好的建筑。

2."见立"的思想方法
     与务实的态度相对应的是一种基础的建筑设计的思考方法——“见立”,它每天被强调,绝不会嫌多。那天白老师让我解释一下这个熟悉的概念,我才发现这事情和务实一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是有谁说能把建筑的“见立”做得很好,唯大师和骗子。之后我又反复看了白老师回复李天鹏的“见立”的概念,感觉这好像是一种人体的“虚拟现实”,主动地做一个到自己建筑中的梦。在学会如何设计之前,设计者多多少少都得有一点这种能力。没有建起来就不知道自己所设计的东西的好坏,那要怎么做设计?虽然这个理论一直被建筑师们广为使用,但是它是建立在对建筑物的实际感受非常深刻的理解之上的,是一个非常“务实”的理论。它要求我们在学习使用这个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实际,“见立”实际,再去参照实际,联系实际。如果我能够较为准确地“见立”自己所设计的建筑,离如何真正建好它就迈进了一大步。对于设计者来说,“见立”的“见”也可以被理解为自己的意见,理解。因为现实就是现实,任凭哪个建筑师都不可能未卜先知,只能是以某种理解接近着现实。这种长期培养起来的见识,对设计者的“见立”和设计都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3.一事孕含万物理
     来所以来,我一直在做的事情是从事务所到十九层平面,再到了解商场和周边,草草地绘制。这是认识实际的基础。我的“跑,走,爬”过来的这些天也和这件事情互相关联着。一开始,我花比较多的时间去做这件事,但是没有明白弄清楚这些平面到底是什么意思。不过因为做,我得以纠正以前对于实际建筑的错误认识。就算是绘制不精确的草图,也能让我明白功能平面里蕴含的设计思想,细节里包含人的尺度这些道理。事情进展了一些,我的热情却下降了。听了很多白老师和李天鹏说的建筑思想,再到以前的项目分析,还有大师的建筑思想,我慢慢失掉了自己的重心,不再想好好做这件基础的事。我想在这里好好提醒一下自己:“由简入繁,好好做好这件事!”我明白了,我最需要的东西不在已经浪费时间在这里去看的那些书里,也不在我准备去看的什么书,听的什么课里,就在眼前的这件事情里!请拿出100%的态度去做!花几分钟去做这么重要的事,结果只有挨批!

     近来,白老师为我评改的十九层平面对我触动很大。就连心心线这种概念,用轴线去衡量走廊,门之类的存在的方法,我都掌握不好,还多谈什么理论?这事儿如果我不细做,那要什么时候才能精准快速地确定建筑的平面?这也是白老师所说的“看无”,直到被骂我才明白这样不做正事儿,光听着一知半解的理论是没有直接的用处的。接下来我一定会把交待的学习任务作为我的重中之重,不求完成得多好,也要庶竭驽钝,踏踏实实地进步。我相信,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4.艺术与建筑审美观
     以前我不太喜欢建筑,我怪建筑不够人文,不够理论,太艺术。现在慢慢接受建筑,我怪自己太理论,一些人文,不够艺术。上周,白老师讲述了一个和机器一样厉害的清华理论家如何葬送自己的建筑生涯,并给我分析了理论能力,人文关怀,艺术素养对于一个人的三足鼎立关系。做人不能偏倚,做人难免偏倚。我听完就想,背书这么厉害的一个人,信任惯了自己一方面能力的人,哪会想着另辟蹊径?他的一辈子或许都在想“我要干掉你们!靠什么呢?靠我的理论学习能力!”其实,正如白老师所说,他入错了行。在其它很多行业,这样的他或许早就成功了。不过我还能看到两点,一是建筑行业比其它行业残忍,它毫不犹豫地摧毁不适合自己的人,而不像其它行业那样偶尔迁就这样的高材生。二是建筑行业比其它行业善良,它不断地提醒你如何做人做事,要全面,不要对这个世界失之偏颇。  

  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让自己更平衡,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艺术素养。艺术本就是和科学,哲学,人文同根生的,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它。达芬奇就是科学和艺术各占半边天的画家,古今中外也有很多人用数理的思想去解释美学,而它们又渗透着高尚的人文思想:从当中追寻人的价值。建筑界就有伟大的前辈扎哈,把数学,艺术融入到了建筑中,大有“未来建筑”的意味。在财富和艺术都充分繁荣的前提下,她的这种做法将是合时宜的,毕竟这些年来人们表示对方盒子居住已经没有感觉了。
  我获得的白老师的建筑审美观也只是一知半解。首先在外观上强调简约,内部的空间营造上强调要给人以某种感受。印象深刻的是白老师设计的奇石博物馆,西安美术馆,某别墅改造项目,手法比较极端。外观上十分简洁,不做过分装饰,给人以强烈的感受,想象力。内部着重用某种空间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空间的理解,比较有内容,震撼力。例如设计一栋别墅,通透,简洁,横向等感觉都通过建筑语言被表达了出来。推敲建筑形体的时候,白老师认为要从抽象出发,尽量先弃掉材料和装饰,这样才不会出现多余的东西。总而言之,做好分内之事是我作为实习生应该做的,但是这些又让我不能不向往。

  鉴于总结主要是来所学习的思想总结,建筑理论作为学习笔记再作深入。
 
三.我自己的生活思考


      一个月以来在北京的生活,经历了从一开始积极面对,到后来一边对抗感冒,一边学习,再到最后一段时间的躁动不安。这些,我花了这两天时间,哪儿也没去,一个人在家静静反思,想着我怎样被本来没必要担心的事情困扰,走着爬着来这儿学习!这些事儿无非有两类,一类是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或是已成定局的事,发泄一下就好!还有一类是会持续下去的无法解决的烦恼,那只能转移注意力,不再想怎么解决它。我不想再做赘述,只想通过行动来证明我已经知道要先做好最重要的事情。

     最后憧憬下未来,我相信一个原理:诉求的发展引领着社会的发展。在生产力落后的过去,欲望主导的填饱肚子的诉求让人们重农祈谷,社会发展缓慢。工业革命以后,爆发的财富迎来了人们的争抢,资本的背后是许多贪婪的物欲诉求,疯狂的人们让社会发展迅速。执着于过去的人不会发现二战结束以来这些年的进展,在能源动脉不被切断的前提下,和平,环保,文娱,艺术将成为主题。全球化,战争无比的破坏力,能源危机,物种灭绝...我想,例如寻求全球资源,产业的最优配置这样的共同诉求会慢慢变为课题,最终变成主题,不过我不知道这还要多久。相信和我一样乐观的人们,心中有更美好世界的人都会为这样的事情努力。

    这些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高速推进。大背景下,房地产行业自然也是经济发展较为合理的方式。距离城镇化饱和还差二十几个百分点,如此,房地产行业龙头老大的位置暂时是很难动摇的。近几年,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也是火了一把。这种严重的不平衡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房奴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再加上互联网提供的信息便利,生活服务的缺失让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快餐”。人们忙碌着,把很大部分的劳动贡献给房子,剩下的钱多用来购买国外奢侈品。业余时间,充斥着各种便利的“文化”。总有慢下来的一天,希望在房地产行业没落之前,一度被压缩的各类产业能复苏,生活服务,文娱产业能兴起。在那个憧憬的时间里,我想要表达什么,科学的?人文的?艺术的?在此之前,我又可以做什么?

   走向一个,更有态度,更有能力,更有心的我。走向一个全面的我,一个具有表达方式(建筑)的我,一个有幸自我实现的我。
 






 
进步的原因

      一、怎么进步的?(看书,看图,操作,听说,交流,哪个项目?自己努力的?同事教的?白老师教的?)
 
   每一本书(完整读过的有《中国不缺建筑师》、《建筑是什么》、《破土我的建筑冒险》、《马斯洛的人生哲学》。白老师的网站文章)
     每一个项目,(山西别墅项目,黄的规划项目汇报,奥森别墅项目...)有做的,也有没做的,都给了我或多或少的感悟。
     每一项工作都是点点滴滴的细节,不断地打破和建立我的认识。通过总结,这种作用更加清晰。我犯了很多的错,以前考试学习给我积累的能力就是对犯过的错尽力躲避,到成为习惯,所以很多事情,经历过就算是一种进步了。
    在这里的同事都是学习的榜样或者是学习的镜子,大家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互相交流,会得到值得学习和相互斧正的地方。
    白老师每次和我的交流都会提醒我,我的弱点在哪儿,我的努力方向在哪儿,我想我明白了。只是还需要时间来酝酿。
  我始终觉得,正如白老师看书的那种感觉。读书只是为了激发自己。我觉得在事务所学习的这种环境,和积累的一些进步或者困惑,再加上五个多月的独处生活,激发了我自己长出了一些东西。一些有思考温度的东西,这些让我更加珍惜和感谢在此的时光。



 
二、进步的原因?那些最主要?次要?再次要?目的达成度评价。

 
   认识或追寻我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与自己内心深处,与自己认可的一切达到共鸣是我学习了解事物,改变行为的根本目的。或许狭隘,但是一直以来的所有坚持与进步的原因取决于这个目的。这是一个过程,我知道这件事是没有尽头的,所以不能操之过急。

   这段时间进步的主要原因是白老师的引导,很多不同的工作,给了我认识做事,认识建筑,认识某些事情的启蒙。
  还有这里的环境,不管是价值观,思想方法还是工作方法都有很多优秀的地方,之前也做出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成果。结合之前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乐于学习的东西,这里给了我一种活书本,活课堂,活案例的感觉。这是在其他地方不可能得到的。

   至于目的达成度,因为这里我看到的很多东西我以前都是处于零基础阶段。所以这段时间的学习总结起来有种纲领性的作用,具体深入的时间来日方。






 
什么是门?什么是窗?什么是墙体?

什么是门?
 
    门最基本的意思是入口或出口,它一来意味着可以通过,二来意味着通过它将发生一定的改变,不论是开始还是结束。有时候我们进入一个空间,却没有感受到实物“门”的存在,说明门是设置在空间交界处的可通过的,并具有转换仪式感的部件。
 
     一群建筑,有时候会设立一个大门。从功能上看,这样的门意义并不大,尤其是在周围没有围墙的时候。单个建筑设门,主要是因为建筑要尽量减少可通过的路径,可以防寒,防兽,或是贼鼠盗。一群具有围墙的建筑设门,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进出的路径,避免内部人员生活受到干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门比较重要的一个作用,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带来的是给予进入者一个提示,他即将迈入一个新的空间。同时也表达了建造者对于此空间的重视。
 
     从影响上来说,门由于它交接的空间不同,自身的形式不同,会给在它影响范围内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说到交接空间,这很明显,一座建筑,前门和后门即使门的形式完全一样,还是会给人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同样的门,打开以后面对大海还是面对大马路也会给人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通常我们在一座建筑立面看门,会想它的后面意味着另外一种活动形式。我不喜欢高层住宅的门,因为从它出去也就是走过楼道,踏进电梯,走出单元楼的门而已。它并没有自身特殊的意义,不过是意味着通向外界活动的中间步骤。我喜欢阳台的门,假如我养了一株花,也有可能是一只爱晒太阳的猫。我喜欢通向院子的门,我也喜欢客厅里那扇精心设计的大玻璃门....
 
     再说到自身形式,门的种类有太多...以前以家庭为单位,大门的气派表达了人们强烈的家族荣誉感。现在以小区为单位,从门的形式上我看到的是管理方怎样便于对区内人车的管理。
也能看到大街小巷买卖店铺的门,像是附属了陈列柜那上面玻璃的作用,琳琅满目。我也想到了常州太湖湾大门,那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具有文化艺术气息的空间进入提示,并且这样大的尺度也非常适合发挥景观功能,这也许是它不太像门的原因。
 
     最后说说我对于奥林森林公园别墅的门的感想。要想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就应该去除很多固有的对门的认识。比如,那些日常既定的尺寸,不可以只是门洞等等。在人们已有习惯的认识基础上打破一点点,并且给人们带来足够的回报,怎么样去理解和做这个门也就是建筑师自己的事情了。让空间的交接从光热声电,心理等作用通过怎样的语言和空间中的人交流,在人们通过门的时候怎么样与他们交流,都是值得思考的。
 
 
什么是窗?
  
    窗是自然通过建筑和人的对话。也可以这么说,人们先是厌倦了自然的残酷建造了建筑,后来又因为喜爱自然的美好在建筑上开了窗。他们对自己造出的这种姿态的自然所说的语言觉得很有安全感。
 
     窗可以采光,通风。类比于门,门强调是通过,心理上的空间交接的仪式,窗强调的是视线上的空间贯通。我们在一个空间中,需要通过这种方式与另一个空间交流。正如外墙上的窗帮助我们与自然交流,任何位置的窗都可以和不同的空间交流。它达到的目的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但是我希望你以我喜欢的姿势在我面前。这一点让我想到了奥体森林公园别墅开的一些高窗只是为了通风。
 
    窗在不同时期也经历过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历史。有的时候,窗特别强调对内对外的装饰性效果,出现了一些不甚实用的窗,采光通风效果不好。有的时候,窗特别强调空间视线贯通的效果,空间的延伸感,这样就有了近代开始的大面积的落地窗。玻璃幕墙便是这种发展的极端。其实这样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也是人们正在解决的问题。比如大面积的落地窗或者玻璃幕墙保温隔热效果不好,保护不了人的私密性等。我的观点是,这种逐渐向外界敞开怀抱的发展一定有它非常积极的意义,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怎么样处理好它。
 
    关于窗,我最想思考的不是它本身的姿态。而是自然的姿态,是我们占领了一个空间之后最适合的看待另外一个空间的姿态。也许慢慢解释这些问题,窗就不再是窗了。有的建筑把它解释成空间延伸的可能,有的建筑把它解释成装饰光线的工具。条件所限,如何设计出特定的窗,一定会有其特定的条件和可能性。
 
 
什么是墙体?
 
 
    安全感的集中爆发和自我保护能力的集中体现,形成了围合成建筑的主要部件,墙体。从心理学上讲,人们的潜意识总是在自己感受所及的范围之内寻找对自己有可能造成危险的事物。一个小小的围合空间在人需要安全,需要休息的时候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如果说门窗都意味着可能,一种阳性的事物,那么墙体就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可能,是阴性的事物。没有光,没有交通,没有通风,同样也没有危险。形式上,有全围合的墙,也有半围合的墙,有高墙,也有矮墙,有厚墙,也有薄墙。它们在规避未知,限定空间,释放未知,解放空间当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因为人们不再像一开始那样极端地需要安全感。
 
    人类发展得越是文明,就越有安全感。习惯性的安全生活会让墙体的围合性越来越弱,所以玻璃幕墙才会越来越受欢迎。文明已经发展到人对自然丧失戒心的地步,要说现在最大的敌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了。如果历史再进一步发展,真的到了大同社会里说的“夜不闭户”的状态,墙体保护人的私密性这个功能也还将被弱化的吧。
 
    奥体森林公园别墅在入口的位置用了一座矮墙。把自己更愿意接受的东西围合在当中形成了限定的空间。这一点提示了我墙体的限定不仅仅为了安全感,还体现了人们对于将自己分类与自己乐意接受的群体里有关,空间限定自然也会偏向于追求美好的空间。所以说判断事物不应该仅仅从最低的标准出发,还应该仔细考虑较高的追求在哪里。不过创造的决定权掌握在有钱人(甲方和社会)手里,众多限定条件要求各行各业综合发展。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加上细微的有品质的变化。








 
事务所尺度分析
 
\ 
平面图1:100     


                                 
1.事务所的尺度体现了人,家具,功能空间尺度之间非常强烈的关系.
 
2.家具主要沿着墙,柱,窗来布置的.

3一些家具的尺度:设计桌:1600*800;800*800;椅子:700*500;冰箱:500*500;打印机:750*700,书架:x*300......

4.根据一些非常重要的空间的某些方向上的尺度,可以设计家具的布置。例如:小会议室:2400〉800+700+500,设计部:3300〉800+500+1600,9700〉1600*5+800+500.....可见家具布置的位置和空间的尺度息息相关,同时应该留给过道足够的宽度。
 
5.我应该培养对常用功能空间的尺度感,具有在多个方向上灵活组织它们的能力。不能浪费,也不能不够。功能的面积根据布置和活动等需要转化成两个方向上的尺度,合理占用采光,景观等。
 




 
逢中秋赠白老师
 
状若朽木不为雕,名曰顽石休转移
玉经琢磨方成器,人遇良师会真意
 
路漫漫兮未可期,皓月共赏当见立
天色难明心长明,星露渐寒且披衣







  
无真、无善、无美

   科学,是人们对自己说的一个谎,于是世界变得可理解了。人文,是人们对自己说的又一个谎,于是人生变得有意义了。艺术,是人们再说的一个谎,于是他们知道怎么去做了。我们就是这样,所借的崇高的口只为了掩饰自身的愚蠢。好在,正是这样的人的理智,创造了有序的本能和文明。
 
    我宁愿相信它们是真的,在荒谬和恶势力试图介入之前。把人事美美地修饰,人们都因为浪漫而升华了,选择堕落还是逃离。

    心情潮起潮落,欲望此起彼伏。落时,做加法以求生存;起时,做减法保持清醒,倒也能活得苟安。为了不堕入编织荒谬的怪圈,我尝试对话自然、对话真我、对话环境,因而保持光明,保持自身及行为的意义。生命的美正来源于此,试图用虚妄战胜死寂的宇宙。纵然要过的虚妄,也使纯粹的虚妄(基于基本的感性或者理性)或是知根知底的虚妄(基本感性和理性的发展)。自认为,一番认识之后,这种虚妄总会以某种直接的,震撼的方式回归我们的内心。

 
  
  

上一篇:02 试用期总结-(HZX)-不尝试就永远都不会知道结果
下一篇:10 试用期总结-(CLN)-在不在路上

热点

    07 试用期总结-(FH)-异类实习报告

    总—异类实习报告FH----------实习感受一、新感想下学期就大三了,我想我该做点什么了。所以想到了实习,其实更多的还是要学习。大一到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