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学员天地 > 详细内容

25 入职申请报告-(ZQC)-20110228

    来源:白林建筑  |  作者:  点击量:   2017-09-19

内容导读:张起超110218/白林 入职报告 白林老师您好: 很高兴能和您进行有关于建筑的交流和探讨,使我个人受益良多。所以在这里我个人稍稍赘述下自己的浅见,只是希望我能够学习到更多,也让自己成长更多。 关于自己 我是个典型的80后,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强烈个人风...

张起超110218/白林
入职报告
白林老师您好:
    很高兴能和您进行有关于建筑的交流和探讨,使我个人受益良多。所以在这里我个人稍稍赘述下自己的浅见,只是希望我能够学习到更多,也让自己成长更多。
关于自己
     我是个典型的80后,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强烈个人风格,我自己是个白羊座的人。所以我在做很多事的时候都是带有白羊座的特点,积极,果敢,勇于挑战。我小的时候曾有很多的梦想,比如当个球星,因为我喜欢罗纳尔多,喜欢他富于挑战的性格和很有创造力的球场风格。曾几何时,我都梦想着像他一样飞驰在绿茵场上,享受足球带给我的快乐。可以说我的童年时足球和我球队的队友一起度过的,是足球给了我更多的激情,是足球教会我永不放弃,是足球教会我团队的配合,也还是足球让我明白,没有场上其他队友的密切配合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在场上就要和自己的队友好好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到我的想法和战术,从而才能将整个团队收放自如,进可攻,退可守。就想控制自己的手脚一样随心所欲。
    然而,那时的崇拜几乎疯狂,我和队友们经常没日没夜的去练球,去讨论任何有关于足球的事。不论是炎热的三伏天,还是东北寒冷的六九天,只要有球,我们就充满激情和欢乐。虽然我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足球世界里,并乐在其中,但是学校的老师不高兴了,家长会总是会点名说我们玩物丧志,不好好读书,太痴迷足球了。那时是都是叛逆的年纪,哪里管这么许多,还是我行我素的继续着,从未放弃。因为这是对足球发自内心的喜爱,是让我快乐,让我成长的见证,直到今日,我还是会去踢球,去在球场上随心所欲的创造,去碰撞激情。这将是我一生都无法放弃的。
    但是如果你问我是怎么爱上足球的,其实我自己还真说不太清楚,也许就是性格使然,也许命中注定,谁知道呢,反正我就这样不折不扣、不屈不挠的喜欢着足球,坚持着足球。
然而提到足球就不得不提到我的父母,或许他们给予我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坚持的最大动力。我的父母是比较“另类”的,他们对我的教育也比较“另类”。或者他们对我很放心,从来都是给予我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完成我想做的事情,这让我从小就培养了很强的独立性。按我爸妈的话说就是,你得自己学会照顾自己,以后还要照顾家人,不能什么都不会,作为男人要有担当,要有能力,更重要得独立。男人就是要独立的面对很多问题,独立处理问题,独立的面对人生。当然独立并不等于孤独,独立是一种能力而孤独则是一种感受,男人必须独立但不能孤独,否则就不是个成功的男人,就会在生活中难免的无病呻吟。
    所以,小的时候踢球会经常的不是磕破膝盖就是弄破胳膊,反正踢球是的磕磕碰碰都会在身体上留下印记。那时候我就会回到家拿出药箱自己上药,不论多疼我都不吱声,因为老爸总说:自己惹得要自己受着,要不就不要去踢。后来慢慢的自己就明白了,老爸在告诉我。做人要有担当,做男人就更要有承担一切的勇气。
 
做人如此,做事亦如此。
    回忆到关于自己,还真是十分回味。有很多童年的朋友如电影的银幕般在眼前一一划过,便有了更多的意味值得品尝。不同时期的自己除了有着不同的面容外,还是有着不同的心思。越成长便越成熟。由小学到初中,再由初中到高中,最后我完成了这人生的三重门,顺利踏入了大学,并选择了我最喜欢的建筑学专业。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便坚信自己要致力于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建筑师,在建筑的历史上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虽然会很遥远,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就像我自己经常和朋友聊天时讲到的,我自己要在未来做我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固执,但我只是要将我的话告诉世界。总有一天,我会用自己的手,去改变些什么,同时,也要去创造些什么,为我自己,也为这个世界。
    这些其实并非我自己是个多么自负的人,或者我有多么伟大的想法,我就是想做我自己喜欢的事,做我自己认为值得事。这一切就想呼吸一样自然,就像在豆瓣里的一位叫城市笔记人的有见地的朋友经常发表对建筑的独到见解一样,这是一种追求。我在这刻意的提到这位仁兄,是因为我在豆瓣上经常会拜读他的文章,很有个人的色彩,又十分的有见地。在此,我暂且抛开它讲述的内容是否正确,就说他会在这样的平台上和人们交流,和人们共同探讨问题的这种态度,就是值得学习的。
    而且,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习跟需要的是感悟,是思考。绝非是写在某张皱巴巴的草纸上的寥寥数语。
    眼下随着正月十五的度过,这个农历辛卯年就要正式开始了,度过了寒假的我们也都要开始了新的学习和旅程,面对这些崭新的挑战。有的时候就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挑战他们了,因为自己专业能力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曾经有一个哥们去找工作了,面试他的人问:sketchup会用么,哥们说:一般。人家问:ps一个总图会么,哥们果断的摇头了。人家又问:cad施工图呢,哥们依旧无奈的摇头。在此后的若干个问题中,哥们的头跟个拨浪鼓似的摇得直晕。回来后卧床一个星期,显然他被打击了。同时,面试他的人也被打击了,这或许也是“双重打击”吧
    后来为了开导他我也反复的琢磨过为什么哥们也一样上了大学却落得个这样的结局呢,自己本身或者有必然的因素,但是我们的教育难道就没过错么。
    就好比我这样的学生到了大三以后,制约着我们在设计上进步的阻力,起码会来自两个方向。一个,是长期的哲学等本应该启发学生思考的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里的匮乏。这种匮乏的恶果终于要在这个阶段上显现出来了,而且,会越来越严重。比如基本推理能力的薄弱,在这个阶段上演化成为无法独立完成对于案例的基本调查。除了诸如缺乏人生阅历之类的托词,这里,核心困难之一是学生无法完成一种较为抽象层面的知识判断。当学生去讨论别人的建筑或是方案时,常分不清什么是设计者的意图,什么是设计的条件,什么是使用者的意见,什么是设计的完成度。。。。。分不清,那么,评论的时候,就沦陷成为“我觉得这个不好,我觉得那个不好”。那么究竟是哪里不好,又为什么不好呢,最后变为此题无解。
    另外一个方向的困难,在学校里一般不太会真正凸现出来。但一旦进入建筑操作,这个能力的缺失就会成为令人痛苦不堪的东西。那就是,将美好概念和诗意,转化成为建筑构造乃至工艺的能力。
   这个问题,在大学几年里,都不会是大问题。我们的教育体制不过是在忙乎着建筑的基本审美、生产要求和图学知识的传授。这也是为何,往往画得好的学生,容易得高分的原因之一。但是,画得好,和像西扎那样,做得也好,可能是两回事。等学生毕业了,学生是不可能像哈迪德那样,狂草一个异形建筑,然后丢给下一个建筑师说,嗯,这是朕的杰作,你们看着办吧!要想把朕的杰作造出来,真该想想如何办的,是朕自己。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哈迪德,而且世界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哈迪德。
    而我自己就是这样教育制度下的悲哀,因为我的图纸不是画的最好的,同样就导致了我的分数不是最高的,但是我的背后的工作是最多的,思考也是最多的(说说看)。这就是悲哀,那些分数高的人就是完全的“绘图仪”。为此,有一次自己把所有的设计都打印了,用的专业的打印机,效果很好,墨线很清晰。完成后拿给老师看,结果,我又悲剧了。老师说我偷懒,于是,我就义愤填膺的说:我是设计师,不是绘图仪。
 
关于社会
    社会是个很大很大的馅饼。我还是一只只啃了一口的小蚂蚁。
    就目前的社会情况来说,我觉得就像网上流传的一段关于新闻联播的话:说我们的新闻联播一共三十分钟,前十分钟说的是领导人很忙;中间十分钟说的是外国很乱;最后十分钟说的是中国很好。
    这点我不否认,中国确实很好。没有武装冲突,因为枪都被政府收走了,发生不了大规模的交火。中国的制度讲求的是克己、律人。说白了就是告诉我们:自己管好自己,管好自己再管别人。各个地方都是会“管制”。顾名思义就是,管着你,同时还要治着你。想要不受约束,还真是不太可能。
    就像头些年国外的反华组织说中国没人权,政府还拼命狡辩,最后不得不在宪法上不上一条:尊重人民的基本权利。这似乎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这只是偶尔的不和谐吧,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我们的祖国还是很美好的。至少我是习惯多看看些美好的事物,这倒不是逃避那些不美好的,只是我觉得作为设计师,就要服从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职责,就要尊崇这个大时代所拥有的特点。只有多看看美好的、新鲜的事物,才会激发我们的灵感去创造美好,否则,我们的眼中尽是灰暗,估计也不会创造让人赏心悦目的作品。
    就像有很多人说,在大学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因为这将是你未来的专业。只有不遗余力地学好自己的专业,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出类拔萃,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我看来,学习积淀和工作历练都很重要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重点地分配自己的精力,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社会工作重要是因为它能让你获得锻炼。有社会工作经历的人会更成熟,更快地接受挑战,适应新的环境。也有些同学比较在意生活的多元性,需要在学习之余有个和他人沟通,发挥自己特长,分享自己爱好的途径,那么社会工作也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怎样才能获得锻炼自己的机会呢?自古就有毛遂自荐的理念,在竞争格外激烈的今天就要有主动争取机会的意识了。有些同学以前没有面试过,不敢参加竞选。其实,哪样事情是我们天生就擅长的呢?以后走向社会,面临工作,我们一样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其到时再准备,何不趁现在给自己一些经验呢?不必有所顾虑,担心别人的想法或是自己的实力,从现在起就勇敢去面对每一个可能的机会,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把握自己。        
    怎样才能利用好自己的机会呢?我觉得,任何工作都是可以锻炼自己的,只是不同的工作会给予你不同的机会,锻炼你不同的能力。比如,学生会的干事努力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并且渴望能够通过竞选部长,获得更多的锻炼,一旦竞选失败就会灰心,失去对工作的热情,认为学生工作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其实,并不是只有当上部长才能锻炼自己的,你完全可以利用作干事的机会,发展自己。当你的部门遇到棘手的问题,不要觉得那只是部长的事情,作为部门的一份子,你也有责任有义务,为部门出谋划策。这个时候,如果将自己的建议表达出来,就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因为你已经接受部长所面临的挑战了。当你的部门需要出一份联系方式的列表,不要觉得这工作没有什么新奇,只是一个浪费时间的苦差。要知道,你完全可以在接受这个工作的同时,加强自己的制表能力,并通过统计成员的联系方式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同时也能够考察自己的耐心和细心。任何经历都不是无用的,能够把平凡的事情作好的人,能从平凡的工作中有所体会有所积累的人,才是不平凡的人。其实,作班级的工作、团组织的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关于建筑
    建筑设计是一个创作过程,完成一件设计作品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理论。近几十年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建筑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在得到收益的同时,也为建筑事业对人类自然环境的破坏而忧心忡忡。
    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处理好建筑内部各要素的关系,而且在处理好建筑与外部要素和环境的关系。建筑内部各要素包括建筑、结构、设备、建筑物理、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等,一个建筑设计只有符合满足上述要素的要求,才能满足一般的使用功能。但今天的建筑设计已不单单是一幢建筑的实用、美观和经济的问题,它还要涉及到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环境学等多门学科。即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为人使用的基本功能外,还要体现建筑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在今天“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年代,人们已经不满足居住在一个个孤立的、毫无生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而是要居住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相统一的绿色建筑体系内。这就要求建筑师在进行设计中必须有综合思维的能力,在错综复杂的诸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个建筑的设计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筑师只有解决好各阶段的问题,才能设计出一个健康、安全、高效、节能、方便、舒适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事实上,给出一个“建筑”或者“建筑设计”的定义,还是有可能的。如果愿意,我们还可以给出一个有关建筑定义的历史回顾——从维特鲁威,阿尔伯蒂,到柯布西耶。我没有直接给一个明确的回答,其一,我觉得,答案应该由提问者自己去找,通过学习,体会,而找到自己的理解,而不要把这样的问题当成考试的标准答案;其二,相对于一个答案,我更看重的,是问问题的角度,怎么问的问题,又该怎样去理解这类问题。
   显然,当我们想一想,我们为什么喜欢“透过现象看本质”时,我们就一定想到了我们受到的一般性教育——无论你认识还没有认识到,你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了这么一套静态思维的哲学概念训练,彷佛“建筑的本质”跟5+2=?这样,应该有那么一个“答案”。
  但是我们找寻答案的方式会比较特殊,比如,您可以问问您自己:我为什么来学建筑,而没有去学结构或者工民建?(千万不要告诉我,是你家长给您选择的专业)。您还可以回想一下,5年前,您是怎么看建筑的。您也可以把今日之感想记录下来,10年后,再看看今天的答案,看看自己的变化。这个方法,就是非常直接的个人的判断与体验感受。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更加好奇,便可以花上几年的时间,去读读建筑学里的经典,比如《建筑十书》看看古罗马人尤其是维特鲁威是怎么看建筑的,我们可以去看看阿尔伯蒂,去看看《建筑艺术》中是怎样看建筑的,我们还可以把柯布的书找来,看看柯布是怎样看建筑的。。。。这个工作,要自己完成,才会记住,过去,有那么多的人,曾经询问过类似的问题,讲出了相似或不相似的话。这就是一种历史学的调查方式。
如果学了4年建筑,做了5个项目的设计,我们可以反过来回想一下,每一次,老师都是怎样帮你改图的,在自己,在老师,在同学,在大家之间,对某个问题,为什么会有相同或者另外的看法。
也许,5年过去,我会发现,自己对这学科原来的梦想没了。那么,什么新的东西又出来了呢?如果你去工作了,为什么设计院里的“建筑”跟学校里讲的,又不那么相同,不同又在哪里呢?。。。。。这样,我们就经历了切实的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和体验过程。
“建筑的本质”就是这么一次长跑,小的变化,都意味着人生的一次转折。要把对这个问题的询问,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当成自己学习过程的不断反思的过程。这样,问过,想过,忘过,就会晓得建筑是什么样的了。
    诚如上文所言,建筑设计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间可以参透和领悟的好的,但凡伟大或者有所成就的建筑师都是在经历了很多历练和磨难之后才会顿悟,之于建筑,之于人生,之于未来。也就像梁思成先生在《建筑意》的首卷上写的那句话:“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那种被称为“建筑意”的深层含义的,但是建筑在每个人看来,都的确会有不同的意义。如今,随着思想的开拓,很多文化界人士已经在开始关注建筑了。建设的热潮冲击着人们生活,大众从关心住宅开始,也开始追问更多的建筑问题了,原因是很多人要买房。而住宅只是建筑大家族中的一员,大众由住宅开始逐渐兴起对建筑的兴趣,是很自然的事。
    这只是一个开始,总有那么一天,大家会腾出工夫来在意身边所有的建筑、在意城市中的一切内容:那些剧院,那些会堂,那些宾馆,大至城市村镇,小至城雕壁画,它们美吗?有文化吗?适合我们的国家和时代吗?它们是在改善还是在破坏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四合院呢?胡同呢?凭什么要被难看的房子所取代?国内的国外的建筑师们都在快速生长的城市中干了些什么?——当人们真的把城市的事、建筑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那样对待时,但愿他们不会太懊丧、太失望,但愿那时的城市是美的、健康的、有序的。总有一天,谈论城市和建筑不再只是“专家”的特权,“大家”都是建筑的主体,是否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将是建筑师们最忐忑的事情。
    即便这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但是已经开始了。因为事实上已经有很多人、很多热衷建筑的人活跃起来了,有的在写,有的在说,他们的一个共同目标是:唤起大家对建筑和城市的热情,引导大家平和而冷静地看待建筑,告诉大家建筑除了被使用之外,还是一种文化,蕴含着深意。
 
关于未来
    就这样的独坐在电脑前,轻快的敲击着键盘,流洒出这些文字,是对过去从未有过的思考和总结,这样的回顾,却也更能引发许许多多的思考,思考人生,思考建筑,思考未来。直到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当年进入大学时的第一次班会上,我的导师就问了一句看着很简单,但实际却很难回答的问题,什么是建筑?或者我们理解中的建筑是什么?当然面对这样的问题,当时的我们考虑的自然不会很多,所以当时的我就将建筑比做了一场战征,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就要各个兵种密切配合,在主将的指挥下共同完成每个任务,这样才会有成功的希望。除了良好的配合外,还要有许多战术作为指导才可以,就像建筑中的建筑思维和方法,此外,有好的战术,精英的部队,再配以性能优良的武器,这才会完美。而这种武器,就好比现代建筑的技术,先进的技术下才会诞生先进的建筑,先进的理论才会创造先进的设计。
    所以,我想我自己深处再这样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需要更多的补充和成长。而且我也有这样迫切的需要,去学习,去深入。不论是接受正规的系统教育,还是通过实践慢慢摸索出的实际经验,都是会指导我,启迪我,给予我很多丰富的知识,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架构。
    毕竟,没有坚实的灵魂基础是很难创造伟大的建筑的。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头脑中充满可以填实基础的材料,把更多跟好的知识和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身体里,为做自己的建筑服务。
    因为不论是什么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去思考,去创造。而非自然的,任性的发展。而我便意愿成为这样的人,虽然需要很大的坚持和很多的努力付出,但是,这样的过程会给我更多,会给这个行业更多,也会带给未来更多。于是我就是有这种渴望,去学习,去了解。
    其实这次与白林老师的见面让我很亲切,虽然我们的谈话很短暂,内容也不是十分的深入,但却给我很多感动,就像会议室墙面上的写满字的图纸,杂七杂八的凌乱的话,都是一种启迪,会引发思考。就像我的大学导师一样,都有着很强烈的日本的气息,做事,做人,做设计。老实说,从个人的情感角度来说,我对日本这个国家没有太多的好感,但这不妨碍我对于他们在很多方面的确有超越国人的精神和毅力,甚至创造力和行动力的肯定。在未来我希望可以走出去去看看,不仅仅是日本,可能会有很多外国的城市和他们的文化,都是吸引我前去的目的地。因为我们不能不学习,不能封闭,而是需要交流。在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的同时还要去学习国外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来丰富我们自己的头脑。
 
写在最后
    我想这些简短的文字可能不会将我这个人很多的想法完全的展现,但起码会让您有个了解和深入的过程,我还年轻,需要自我成长,同时也需要阳光的沐浴滋养。或许我的学校不是最出色的,而我也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尊重敬仰我的老师,我觉得大学里在她们的指导下,我成长了许多。而我自己要努力的向优秀的方向前进。
   絮叨了这么多,只不过是要将我自己的想法让您知道,让你了解。这样我们才会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才会让彼此有收获。
   最后感谢你读完这份冗长的申请,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您交流,向您学习。
 
此致
     敬礼
                                                            2011年2月28日
 
 
 
小张:
看了你提的问题。能看出你对建筑的理想和激情。希望你能先有一个你自己的思考和答案。答案正确与否、水平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先有一个自己的答案。才能深刻理解别人的回答。拿着答案,明后天你就可以来上班了。 白林
 
 
张起超提出的十个问题:
 
1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设计?
2如何理解建筑中的情绪?
3建筑之于城市的意义?
4中国建筑未来的出路?
5如何理解建筑设计中的辩证思维、和辨证方法?
6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以及行为建筑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7如何理解建筑的评价标准?
8如何理解建筑设计中的理性与感性?
9绿色建筑对于未来的意义?
10哲学思想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
 

上一篇:24 入职申请报告-(LY)-20110228
下一篇:26 入职申请报告-(ZJY)-20110314

热点

    16 入职申请报告-(LJD)-20090820

    李继东2009年8月20日认 知这篇论文是我对自己,对社会,对建筑学,和未来的认知。我成长在一个农村家庭,父母给了我一个朴实坚韧的性格,

    01  入职申请报告-(XYF)-20070125

    01 入职申请报告-(XYF)-20070125

    20070125谢云峰自 我 认 识一、对本职工作的认识 建筑表现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应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建筑表现的结果使奋斗在建筑领域的设

    02  入职申请报告-(THH)-20070129

    02 入职申请报告-(THH)-20070129

    建筑杂感建筑是什么?建筑之初就是一个场所,这个场所需要一个形式,能体现其氛围或能满足其功能需要的形式。路易斯·康曾经说过:建筑之初